永发信息网

仿写济慈的《蝈蝈和蛐蛐》,写一篇小诗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4 00:31
  • 提问者网友:
  • 2021-12-23 20:02
仿写济慈的《蝈蝈和蛐蛐》,写一篇小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12-23 20:41
面朝阳光 我愿是一朵向日葵
就这样静静的望着天空
哪怕阴沉的心已背负得够重
也迎着狂风 沙尘 伸展我
欢愉的羽翼 在阳光下生长
当你滑落山岗 作别亲赖的大地
把最后一丝灿烂映在我脸庞
呵 我不愿目送你离去的背影
留下忧伤 傍徨 沉醉不眠的夜
我只待你升起 象你从未隐没
哦 我要告诉世界 以及所有人
面朝阳光 和向日葵一样坚定
于是在无尽的黑暗 我独自站立
惊慌 焦虑 迷惘都化为虚无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12-23 22:05
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诗人济慈会从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声中得到什么感悟呢?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地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简析】 这首诗本来是一个段落,但是老师刻意把它分为两层,这样划分应该更能让我们明确这首诗的内容。第一层中,“大地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是作者抛出自己的想法,他接着用炎热的夏天里有“蝈蝈的乐音”来说明这一观点,展现了骄阳炎炎的夏日里的勃勃生机,因为有蝈蝈,所以大自然的夏天不会沉默。第二层中,作者说“大地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接着用严冬的寂静中竟然听到了“蛐蛐的歌儿”,因为有蛐蛐,大自然本应沉寂的夏天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大自然就是这样丰富多彩的,充满着生机的,作者是用一颗火热的心对大自然唱出了自己赞歌,深深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并由鼓舞人们爱自然,乐观开怀地生活。 有同学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不每一个季节都写呢?而只选了夏和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是最让人逃避的懒惰的季节,因为炎热大自然失去的春天的生机。冬天是一年中最沉寂的季节,最寒冷的季节。而在诗人笔下,这两个季节里都会充满了生机,大家可以想一想,春和秋那样美好的季节该是何等的生机盎然呢? 这首诗在手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第一层中炎夏中,鸟儿昏晕了,所有的动物躺到阴凉之处去了,世界静了,但是蝈蝈出场了,唱出了他的乐音,世界又充满了生机,动起来了。第二层中严冬里,大地在严霜中宁静了,人们在炉边昏昏欲睡了,静了,但是这时蛐蛐的歌儿唱起来了,寂静的夜晚又充满了活力。动静结合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我们已在《沁园春 雪》中感受过,这里再次接触,有没有新的感受呢? 这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 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