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七十五吴奎翻译
- 提问者网友:动次大次蹦擦擦
- 2021-04-18 02:1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逐風
- 2021-04-18 03:03
[宋史 吴奎传]
【原文】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洪范》所谓‘皇之不极,时则有下伐上’者.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再迁殿中丞,策贤良方正入等,擢太常博士、通判陈州.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内东门阑得赂遗物,下吏研治,而开封用内降释之.奎劾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郭承佑、张尧佐为宣徽使,奎连疏其不当,承佑罢使,出尧佐河中.
皇佑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徵曰:“今冬令反燠,春候反寒,太阳亏明,五星失度,水旱作沴,饥馑荐臻,此天道之不顺也.自东徂西,地震为患,大河横流,堆阜或出,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阴柔蔽明,群小纷争,众情壅塞,西、北贰敌,求欲无厌,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或横议所移,或奸谋所破,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坚如金石,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唐介论文彦博,指奎为党,出知密州.加直集贤院,徙两浙转运使.入判登闻检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奉使契丹,会其主加称号,要入贺.奎以使事有职,不为往.归遇契丹使于涂,契丹以金冠为重,纱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见,其衣服重轻必相当.至是,使者服纱冠,而要奎盛服.奎杀其仪以见,坐是出知寿州.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在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以昭穆言,则太祖、太宗之曾孙,所宜建立,以系四海之望.俟有皇子则退之,而优其礼于宗室,谁曰不然?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定之不速,致宗祀无本,郁结群望,推之咎罚,无大于此.”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以亲辞,改郓州,复还翰林,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曾公亮曰:“安石文学器业,不敢为欺.”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奎尝进言:“陛下在推诚应天,天意无他,合人心而已.若以至诚格物,物莫不以至诚应,则和气之感,自然而致.今民力困极,国用窘乏,必俟顺成,乃可及他事.帝王所职,惟在于判正邪,使君子常居要近,小人不得以害之,则自治矣.”帝因言:“尧时,四凶犹在朝.”奎曰:“四凶虽在,不能惑尧之聪明.圣人以天下为度,未有显过,固宜包容,但不可使居要近地尔.”帝然之.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奎喜奖廉善,有所知辄言之,言之不从,不止也.少时甚贫,既通贵,买田为义庄,以赒族党朋友.没之日,家无余资,诸子至无屋以居,当时称之.
【译文】
吴奎, 字长文, 潍州北海人.记忆力强, 博览群书.通过《五经》科贡举考试,官至大理寺丞, 监管京东排岸司的工作.仁宗庆历年间御前侍卫政变后, 吴奎上书说:“开春以来, 阴雨连绵, 气候反常.正如《洪范》所说:‘上梁不正, 则会导致以下犯上的.’中央发生兵变, 动摇根本,影响极坏.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 只一杨怀敏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 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 您下令留活口, 有人却擅自杀掉了, 这些人必然是反贼的同党, 杀人是为了灭口, 否则,为什么不听指挥?”于是请求仁宗召见面议, 深受仁宗器重.再升为殿中丞、策贤良方正人等, 又升为太常博士、陈州通判.
后调回京城任右司谏, 又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专给皇上提建议.多次极言进谏, 都是劝仁宗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内东门司乱收贿赂, 交给吏部追究时, 开封府鉴于他们是亲近皇帝的官吏, 就把他们释放了.吴奎于是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馞, 结果魏馞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 仁宗追问其中一些消息来源, 吴奎代答说:“按照法律, 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 如果盘根问底,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 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仁宗于是不再追问了.郭承佑、张尧佐任宣徽使,吴奎接连上书说他们不称职, 结果郭免职, 张调到河阳.
皇佑年间, 天灾颇多, 吴奎分析其症候说“: 今年冬暖春寒,太阳不够明亮,五大行星运行失度, 水旱二灾作恶, 饥荒接踵而至, 这是天道不顺; 从东到西, 地震
为患, 黄河改道, 地面还冒出山来, 这是地道不顺; 邪恶势力妨害朝政, 阴险小人挡住了皇上的光明, 尔虞我诈, 明争暗斗, 下情难以上达, 西夏、辽国二敌, 欲壑难填, 这是人事不和.帝王的品德最重要的就是亲近君子而斥退小人.现在有天下公认的贤才, 您知道了却不提拔; 天下公认的宵小, 您识破了却不斥退.嫔妃骄恣, 近侍邪恶, 阴风如此旺盛, 怎能不导致天灾人祸? 几十年来您发下的文件或开展的一些工作, 有些是有名无实,有些被下面的官吏变了样, 有些因迁就莫衷一是的议论而改变, 有些被奸贼蓄意破坏.因而全国上下, 都已不大相信政令的权威, 以为皇上说得再好也未必行动, 即使雷厉风行地行动一阵子也未必能坚持办好, 不过是一阵风而已.我希望皇上能将以前下发的文件坚决执行, 坚定不一, 持之以恒, 谁敢阻挠, 严惩不贷, 不要被人猜疑而被天下人轻视.”
唐介弹劾文彦博时, 指责吴奎是文彦博同党, 于是调吴奎任密州知州.后任集贤院直院, 又转任两浙转运使.又回京师供职于登闻检院, 任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出使辽国, 正碰上辽主加称号,要他进去庆贺.吴奎认为职有分工, 没有去.回国时路上遇到辽国使者.辽国以金冠为大, 纱冠次之.老规矩是, 两国使者相近, 服饰体现出的品级应相当.这次辽国的使者是纱冠, 而吴奎是盛服.于是吴奎降其服饰等级以会见辽使.回国后他也因此而被调任寿州知州.
至和三年闹水灾, 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 皇上在位三十四年了, 还未确定皇位继承人.据礼制, 嫡系无子, 就要在旁系中择贤而立.就左昭右穆的血统而言, 应立太祖、太宗的曾孙为太子, 这是众望所归.等您有亲子后再改立, 而给曾立为太子的人以一定地位, 谁说不合理呢? 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 误了大事.若变生仓促, 以致大权旁落, 记录在史册上, 也为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遇到不测.这件事不能犹豫, 但愿您早日决定.不迅速定夺, 宗族即无所本.导致宗族不和的最大原因就是无所本.”仁宗被他感动, 拜官翰林学士, 兼开封府知府.
吴奎在开封从政, 机智果断, 下吏不敢欺瞒.富人孙氏放高利贷, 欠债的人受其迫害, 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孙氏的历年罪恶, 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 土豪劣绅从此不敢作恶了.任职三月, 政绩显赫.升任端明殿学士、成都府知府.为避亲讳, 改任郓州.又回翰林院, 拜为枢密副使.英宗治平年间, 父死, 悲痛伤身, 在墓旁搭棚守墓, 逢年过节时以洁净食物庄严地祭奠, 不举行佛教礼仪.
神宗即位时, 吴奎刚守满孝, 官复原职.一月后, 升任参知政事.当时神宗已经召见王安石, 王不来, 神宗对左右大臣说“: 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 先帝请不动, 我很以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 还是有什么条件呢?”曾公亮说“: 王安石是个学者,不会玩弄权术的.”吴奎却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 刚愎自用, 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 必然紊乱朝纲.”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吴奎曾对神宗说:“陛下对天诚敬,天意无他, 只是合人心罢了.若以至诚待万物, 万物无不回报以至诚, 则上下祥和的气氛自然形成.现在民力凋敝, 国库空虚, 必须先安民, 才能谈其他.帝王的职责, 就在于判断正邪, 使君子常常居于关键职位, 小人无法伤害, 天下自然就大治了.”神宗反驳说:“ 以尧的圣明, 朝廷也有四凶.”吴奎说:“ 四凶虽然在, 但不能妨害尧的圣明.圣人以天下为己任, 小人没有显著的劣行时, 就应该包容, 不能以潜在的可能性处罚人.只不过不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神宗认为有道理.御史中丞王陶, 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弹劾韩琦跋扈, 吴奎揭发王陶的险恶用心.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 吴奎仍坚决反对, 王陶又反告吴奎阿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 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任青州知州.司马光劝皇帝说“: 吴奎名声好,德高望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 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而辞官.皇上刚即位, 这样做会不利于您的形象的.”神宗乃召回吴奎去中书任职.韩琦罢相后, 吴奎出任青州知州, 一年后逝世, 享年五十八岁.追认兵部尚书, 谥号文肃.
吴奎喜好奖掖廉洁善良之人, 知无不言, 皇上不听他的他就不罢休.出身贫寒, 当官后, 买田修“ 义庄”, 救济乡邻亲友.死时家无余财, 儿子们甚至无房子可住, 为时人称道.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