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7-16 03:45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7-16 04:21
我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上课、读书、练习” 三个环节抓起。
(一)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现在的高中生群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读书环节。
对于教科书,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想读而读不好”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教难,不会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高考也不考书本,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同学们都知道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大量的增加,于是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点什么,出现了自习课无所事事的表现,经常做一些无关学习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是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表现。高中的课程不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讲都不能和初中同日而语,不在自习课上花大量的时间去巩固复习是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的,表现在考试上是明明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可就是考不好,我想关键的原因是你没有利用好自习课的时间,基础不够扎实。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即上课、读书、练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对高一的学生尤为重要。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觉做到每门课进行预习;课内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和讨论,并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笔记;认真复习,整理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偶有错题,但每次认真订正;时间观念强,不拖拉;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认真系统复习,作好单元小结;……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不要一遇挫折就轻易放弃
- 1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7-16 07:13
学习习惯,就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有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高中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像初中的课程可以凭借小聪明在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把成绩提上去。对于难度更大、知识覆盖更广、能力要求更高的高中学习内容而言,预习、听课、笔记、练习等等都是不必可少的环节。因此,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的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了课前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增强学生的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课堂“记”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 :了解教材的大致内容,比较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节课的内容;大体弄懂本章或本节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对重要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作好记号或记入预习笔记。
2、 上课高效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课的效果。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书上有,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负担,这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高效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应。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地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分心”是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力,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来,“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高效听课,是有目的听课,有选择的听课,听老师讲解、分析知识的重点、难点及思维方法,听预习时未弄清楚的内容,听老师讲解与自己预习不一致的内容,比较中去听课,思维与老师接轨、与老师碰撞,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和方法。高效听课还必须与适当记笔记相结合,记的内容与上述听的内容要相一致,“记”是略记,记笔记不是抄笔记,是为后来的复习及高效作业服务的。
3、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过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过去的知识,达到获得新的收获的效果, 这个“新”主要是指使知识系统化,达到融会贯通的新水平。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整体、全局和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体系中的应用位置上去。知识的系统化可以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而“薄”的转化。知识系统化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课后及时复习分为课复习和章节复习。课复习指下课后用一定时间整理本节课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及思维方法,为课后快速完成作业,实现知识转化为运用服务;章节复习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某章节进行知识系统整理,提高效率的复习,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观念。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到底有没有领会、到底记没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不能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效果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只有通过做作业,才能真正反映以上问题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做作业,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使自己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通过做作业,促进知识的消化,使知识的掌握进入运用的高级阶段;通过做作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还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极思考,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引起学习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做作业还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通过定期分类整理,为今后的系统复习或总复习准备充足的参考资料。
5、练后认真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后的重要环节。反思通常分为以下五个层次:怎么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有无其它方法?想哪种方法更好(培养求异思维);能否触类旁通?想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分析错解的根源,总结解同类试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不断完善自己。要养成“有疑必问,有问必思,有错必改、必补”的习惯。
6、准备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角度讲,考试是为了检查学校教和学的近期、阶段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推动教师的教学,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学校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考后进行质量分析等,形成一定的紧张、严肃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用的水平?这里面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有三:一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二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三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思考的问题,知识与自己的水平、能力能否快速挂钩的问题。首先,应对考试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再给自己施加压力,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正确对待自己的水平。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紧张,以便于快速进行临考状态,积极地、有准备地进行备考。应考过程中注意先简单后容易再做难题的做题顺序,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优势,考出信心,考后认真总结,找出差距,找出出现差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素材。另外,平时学习要把课堂、做练习当作考试。像考试一样去进行学习。
7、养成自学观察的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其中,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
观察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通过观察客观事物,认识客观事物规律,获取知识。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学会观察,并且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做到观察与思考相合,并且通过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作为学习的重要补充。
8、培养总结、思考的习惯
“独学而天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思考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个人必须努力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不仅要善于思考,善于交流,而且还要认真总结,把自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散在的知识点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三、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习惯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要发扬,不良学习习惯要克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一开始要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了自然。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是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某一学生,已经认识到玩游戏的负作用了,并且发誓不再玩游戏了,可是,一走近游戏机厅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我控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高中生在好的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克服坏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应立即进行调整。
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了,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一种惯量,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 2楼网友:千夜
- 2021-07-16 06:01
我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上课、读书、练习” 三个环节抓起。
(一)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现在的高中生群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读书环节。
对于教科书,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想读而读不好”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教难,不会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高考也不考书本,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同学们都知道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大量的增加,于是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点什么,出现了自习课无所事事的表现,经常做一些无关学习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是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表现。高中的课程不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讲都不能和初中同日而语,不在自习课上花大量的时间去巩固复习是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的,表现在考试上是明明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可就是考不好,我想关键的原因是你没有利用好自习课的时间,基础不够扎实。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即上课、读书、练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对高一的学生尤为重要。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觉做到每门课进行预习;课内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和讨论,并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笔记;认真复习,整理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偶有错题,但每次认真订正;时间观念强,不拖拉;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认真系统复习,作好单元小结;……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不要一遇挫折就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