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6 08:15
  • 提问者网友:呐年旧曙光
  • 2021-03-25 10:58
“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03-25 12:26
父母不能宣扬子女的功德,子女不能讨论父母的过错。


出自《礼记》。

《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即《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西汉的 礼学纯属今文学派,尽管礼学家们彼此的学术观点也存在着歧异,但他们都排斥 古文经记,再说当时一些古文经记都藏在皇家 秘府,一般人也见不到。西汉末期,掌管校理古文经籍的 刘歆,建议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 古文尚书》列为官学,结果遭到学官博士们的一致反对,刘歆斥责他们“ 抱残守缺”。内此可以推知,西汉礼学家们各自选辑的“记”,不会也不可能收进他们所排斥的而当时尚未行世的古文经记。可是由东汉中期传留至今的《礼记》中,就羼进了古文学派的文字。比如“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这种记,累世相传原是很多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到了西汉时期,礼家传抄的记就不多了。东汉史学家 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礼家项目中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奔丧》、《 投壶》就是逸《礼》中的两篇。因此,不能说今天所见的这部《礼记》是西汉礼学家 戴圣编定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