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沙县有什么民风民俗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03:07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1-25 19:54
沙县有什么民风民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1-25 20:44
民风:兼容并蓄、豁达豪迈、勤劳颖悟的沙县人,这就是一贯的风气。
  民俗:1.肩膀戏,2.大腔戏,3.跑天王,4.过火龙,5.打狮王,6.挑花担,7.迎铁枝,8.迎春牛,9.迎烛桥,10.舞大鱼等。
  1.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俗称肩头坪,为清朝宣统年间民间戏班“玉枕轩”领班连细狗所发明。肩膀戏表演形式独特。表演时,由3—6岁的小演员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表演剧中人的角色,负责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脸部表情也随剧情而变化,边唱边做煞是可爱;成人则根据剧情,负责台位变换和腰、腿部动作,或走或立或跪或转,上下两人配合默契,表演细腻,形态逼真,享有“活木偶”之称。

  2.大腔戏
  大腔戏也称大门腔,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是客家南迁时带入的剧种,为福建省解放后发现的最古老的剧种,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大腔戏发源于江西,在沙县流传已有600多年历史。沙县富口镇盖竹村庆云庵至今仍有一座完整的古戏台,该戏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时进行过重修,现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尚有演出大腔戏。

  3.跑天王
  天王系华光天王。相传清咸丰年间,在沙县际核一带经常闹匪患,有一个被称为“红毛鬼”的土匪最为凶残,老百姓既深恶痛绝又十分害怕,不得安宁。后来,有一位叫华光的人迁居际核,便组织村民设下埋伏,活捉了土匪头子“红毛鬼”,村里从此获得了太平。不幸的是华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村民为了纪念华光的显赫战功,建立庙宇祭祀华光,称其为“华光天王”,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将华光神像用轿子抬到庙外,跑步绕圈,到处游走,祈求一方平安幸福。
  4.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据说,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否则,会烫伤手脚。

  5.打狮王
  沙县打狮王俗称打狮,系流传于南霞茶坪一带的民俗活动。在宋朝时,以农耕为主的山民经常受到野兽袭击,农作物被野兽严重毁坏,据说松柏岩山中有一只狮子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以致全村不得安宁。后来村民组织起打狮队伍,用尽十八般武器才打死了“狮王”,并在山顶上建了庙宇,从洞天岩请来仙奶等神佛,村里才得以物阜年丰,人丁兴旺。“打狮王” 就演变成一项风俗活动流传至今,茶坪村民每年都在正月庙会和马氏真仙生日的农历六月五日,举行“打狮”活动。

  6.挑花担
  沙县在清中叶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百姓生活有了较好改善,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格外热闹,尤其是大户人家,在喜庆时不仅要邀请戏班子到家来演出,而且要用色纸扎成两层的花篮一担,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挑担上街游行。挑花担时,艺人只用肩膀,不用双手扶担,换肩自如,一步三摇,以示水准和招摇。有一些特别大户,还邀请西皮台等弹唱班一同敲锣打鼓,更显其实力。
  7.迎铁枝
  迎铁枝是沙县人为祭祀三位太保侯王而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原流传于全县,现遗留在湖源、富口一带,以富口盖竹最为盛行。迎铁枝始于宋早期,因为民除害的三位民间人士受到御封,当地老百姓出迎圣旨时抬着金童玉女而起源,后演绎成让童男童女穿上盛装,扮成三国或说唐人物,全村浩浩荡荡从村头到村尾,又从村尾到村头。传说太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迎铁枝”都是在这一天举行。
  8.迎春牛
  沙县夏茂镇洪姓客家人每年立春都要举行“游春牛”活动。入沙始祖原藉江西的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县尉。洪茂逝世后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至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于是洪姓人便把赣南“游春牛”这种客家游艺带进沙县夏茂,使这种传统游艺活动相传至今。牛是农民最好的帮手,游春牛是为了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9.迎烛桥
  迎烛桥俗称板凳龙,由元宵闹花灯衍变而来。因地处山村闹灯不便,故每户用纸糊成箱笼,固定在一条板凳上,中间点上蜡烛,然后家家联接,形成板凳龙。游完后,将板凳放在客厅的八仙桌上,直至蜡烛燃尽,方才收拾再待来年。迎烛桥在沙县流传有千年以上历史,其宗旨为祁愿国泰民安,家家幸福。现在的迎烛桥活动以富口盖竹、郭墩、山氽和大洛陈山、前村等地最为盛行。
  10.舞大鱼
  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鱼灯有鲤鱼灯和鳌鱼灯两种,表演花样却有百种以上,皆模仿游鱼的动作。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1-25 21:24
沙县小吃……
  • 2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1-25 21:19
有很多,这里说一个。 苗族和布依族都普遍有过“三月三”的习俗,形式和内容因民族和地区又各不相同。   苗族的“三月三”称谢花节。节日这天,苗家准备了很多酒肉和糯米饭来招待亲朋好友,青年男女则吹芦笙,唱情歌,寻找意中人。同时开始谢花,谢花颇有情趣。谢花节之前,姑娘们就准备好了要谢的花,节日一到,用两根竹竿把要谢的花高插在坡头上,谢花开始后,青年后生先在东南西北各射一箭,然后姑娘用手指她亲手作的那朵花,示意小伙子去射,如果射中,小伙子便成为姑娘心目中的意中人。   布依族过“三月三”。有的地方“祭山神”、“扫寨”,,有的地方“躲山”,有的地方青年男女上山对歌,谁唱得最好,就赠给谁一副“金嗓子”的美名。如贵阳乌当区的“三月三”,被称为“地蚕会”。每年“三月三”这天的一大早,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歌会,人数之多可达万余人,盛况空前,歌会开始,鞭炮齐鸣,各地的男女老少歌手会争先恐后地登台演唱,一个接着一个。内容有古歌、叙事歌、盘歌、情歌和新编的歌曲等,热闹非常。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