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理解城市发展中的传承与变革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20:48
  • 提问者网友:咪咪
  • 2021-02-14 09:13
如何理解城市发展中的传承与变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2-14 10:19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实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刘勰反对这种偏重在形式上诡诞求奇的文风,主张“还宗经诰”,因而提出了“通变”说.“通变”并非复古,而是主张探本知源,做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清人纪昀曾对此评论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这话深得刘勰补偏救弊的用心.不过复古和“通变”并不能划上等号.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是“通变”精意之所在.   刘勰主张革新创造,但并不过分强调革新创造,和唐代古文家还有区别.《通变》中举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等五例,以为“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意谓写景状物,古今有相同之处;前人艺术构思的结晶,往往成为后来学习的典范,不一定都有变化,而且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这虽是属于表现技巧的问题,但已说明“通变”是有因有革,而不是尽变前人.所以,刘勰在《风骨》和《通变》里特别强调继承传统的重要性.《风骨》说:“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莩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新意”、“奇辞”是可贵的,但要“新而不乱”,“奇而不黩”,那就必须“昭体”而“晓变”.只有明辨文体的人,才能通古今之变,虽变而不失其道.《通变》论述历代文风的变革,说“(刘)宋初讹而新”,其所以“讹”,就是因为“近附而远疏”,“龌龊于偏解,矜激于一致”,知新变而不知“通变”,能□辞而不能“昭体”的缘故.其结果也必然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风骨》).   “通变”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就其先后传承的一面而言,则为“通”;就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言,则为“变”.把“通变”连缀成一个完整的词义,是就其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说的.因此,必须于“通”中求“变”,同时又要“变”而不失其“通”,把“会通”与“运变”统一起来.刘勰讲“通变”是兼顾这两个方面的.他在《通变》正文里强调继承,象认   “楚骚”是“矩式周人”,以及象所谓“矫讹翻浅,还宗经诰”等,都是侧重继承的;在“赞”里则强调革新,象所谓“日新其业”、“趋时必果”、“望今制奇”等.他认识到革新的重要,但重点是放在救弊上,所以在正文里强调继承.   “通变”是理解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个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学历史事实证明,文学演变总的说来,是向前一步步推进的,但其发展的过程来源,则有时因变而得盛,也有时因变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于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变”的缘故.刘勰的话,针对六朝而言,所以强调“参古定法”、继承传统的一面;叶燮则是有感于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论而发的,所以强调革新的一面.救弊纠偏,用意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2-14 11:50
革开放以来城市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第一,确立了城乡规划体系;第二,明确了城乡规划的社会地位;第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第四,形成了成熟的规划队伍。其次,孙教授就规划的“人本”、“物本”论谈了个人看法,认为规划的“人本”、“物本”论是个误区。规划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但落脚点应该回归到物质空间,然而物质空间的变化是受人各种各样活动影响的,并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中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人本”、“物本”在城市规划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