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号是,苏轼家史是什么样的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18:38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4-12 02:28
苏轼的号是,苏轼家史是什么样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4-12 03:51
苏轼(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他的笔下,写出了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优美散文和意境清新、豪迈奔放的诗词,代表了他所处时代——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同时他还是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家,精于“墨竹”,为宋代“文湖州竹”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政治见解方面,他思想开明,反对专制政府对人民的过分压榨和对工商业的官僚主义的独占。他热爱生活,对他的朋友和亲人怀着真挚的感情,因而在他的一生中,也有自己美满的家庭。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母亲程氏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苏家有六个孩子,但苏轼的一位哥哥和三位姐妹均早卒。苏轼从八岁起就在当地的乡村学堂念书,同时亦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十岁那年,父亲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去了,母亲在家教他阅读古今名著。有一次,读到《后汉书》中范滂的传记。范滂是东汉时一个正直的文人,因和其他士人一起反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被朝廷下令逮捕。为了不连累他人和自己的母亲,他面无惧色地前去投案。临行前,他的母亲坚定地对他说:“你既是与其他正直的名士一起,为义而死,那是值得的。”苏轼为此曾认真地问过母亲:“如果我也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妈妈同意吗?”母亲答道:“你能作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母吗?”苏轼十分感动,他更加勤奋而有志气了。几年以后,苏洵游学回家,又加强了对他的教导。父亲常常躺在长椅上听他和弟弟苏辙朗读诗文,时而纠正他们的发音,或替他们解释疑难。平时,父亲也出题要他们作文写诗。苏轼十岁时就有不少佳作了,在一篇《黠鼠赋》的短文中,他生动地描写了一只小老鼠如何巧妙地骗过了捕鼠人的情景。他的另一篇由父亲命题的评论性文章《复侯太初论》亦初步显示出他卓越的辩才。苏洵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趋向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质朴文风,反对一味堆砌华丽词藻和典故的空洞无物的文体。为了鼓励苏轼发奋读书和创新,苏洵曾特地送给他一块很好的砚石,而苏轼亦一直珍贵地保存着。在这个文学气氛极浓的家庭的抚育下,苏轼的才华得到了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同窗读书,以后又一起考中进士。苏辙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与父亲、哥哥一道,同列于“唐宋八大家”。苏氏两兄弟由于政见相同,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总是相一致。他们在患难中互相帮助,在坎坷中互相慰藉。苏轼曾说:“我自少就了解子由(即苏辙),他天资聪颖,岂仅是我的弟弟,也是和我志同道合的益友啊。”而苏辙在哥哥的墓志铭上则写道:“哥哥无比关怀和照顾我的时候,是我的长兄;在不倦教诲我的时候,则是我的老师。”当时,苏轼和苏辙在不同的地方做官,他们经常写诗互赠,有时还在梦中彼此相会。苏轼有许多诗词是表达他对弟弟的想念和亲切感情的。26岁时,他平生第一次与弟弟分别。不久,他在给弟弟的第一封诗信中说:我尽力登高,眼看着你在残照的月光下,骑着一匹瘦马渐渐地去远了;我真是害怕岁月流逝的飘怱,不知今后在寂寞时由谁来给我以安慰呢?苏轼39—41岁时在青岛附近的密州当太守。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他举着酒杯,面对一轮明月,忽然想起了未能相见的弟弟,诗人的想象和激情一涌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因景而写情,月亮不应与人有什么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接着,笔锋突然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时把想象推向人们未曾到过的境界:尽管兄弟相隔千里,但不也总是能够分享明月的光辉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是他留下的千古绝句。确实,只有苏轼这样伟大的词人,才能用如此高远的意境将人间......余下全文>>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母亲程氏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苏家有六个孩子,但苏轼的一位哥哥和三位姐妹均早卒。苏轼从八岁起就在当地的乡村学堂念书,同时亦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十岁那年,父亲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去了,母亲在家教他阅读古今名著。有一次,读到《后汉书》中范滂的传记。范滂是东汉时一个正直的文人,因和其他士人一起反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被朝廷下令逮捕。为了不连累他人和自己的母亲,他面无惧色地前去投案。临行前,他的母亲坚定地对他说:“你既是与其他正直的名士一起,为义而死,那是值得的。”苏轼为此曾认真地问过母亲:“如果我也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妈妈同意吗?”母亲答道:“你能作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母吗?”苏轼十分感动,他更加勤奋而有志气了。几年以后,苏洵游学回家,又加强了对他的教导。父亲常常躺在长椅上听他和弟弟苏辙朗读诗文,时而纠正他们的发音,或替他们解释疑难。平时,父亲也出题要他们作文写诗。苏轼十岁时就有不少佳作了,在一篇《黠鼠赋》的短文中,他生动地描写了一只小老鼠如何巧妙地骗过了捕鼠人的情景。他的另一篇由父亲命题的评论性文章《复侯太初论》亦初步显示出他卓越的辩才。苏洵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趋向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质朴文风,反对一味堆砌华丽词藻和典故的空洞无物的文体。为了鼓励苏轼发奋读书和创新,苏洵曾特地送给他一块很好的砚石,而苏轼亦一直珍贵地保存着。在这个文学气氛极浓的家庭的抚育下,苏轼的才华得到了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同窗读书,以后又一起考中进士。苏辙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与父亲、哥哥一道,同列于“唐宋八大家”。苏氏两兄弟由于政见相同,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总是相一致。他们在患难中互相帮助,在坎坷中互相慰藉。苏轼曾说:“我自少就了解子由(即苏辙),他天资聪颖,岂仅是我的弟弟,也是和我志同道合的益友啊。”而苏辙在哥哥的墓志铭上则写道:“哥哥无比关怀和照顾我的时候,是我的长兄;在不倦教诲我的时候,则是我的老师。”当时,苏轼和苏辙在不同的地方做官,他们经常写诗互赠,有时还在梦中彼此相会。苏轼有许多诗词是表达他对弟弟的想念和亲切感情的。26岁时,他平生第一次与弟弟分别。不久,他在给弟弟的第一封诗信中说:我尽力登高,眼看着你在残照的月光下,骑着一匹瘦马渐渐地去远了;我真是害怕岁月流逝的飘怱,不知今后在寂寞时由谁来给我以安慰呢?苏轼39—41岁时在青岛附近的密州当太守。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他举着酒杯,面对一轮明月,忽然想起了未能相见的弟弟,诗人的想象和激情一涌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因景而写情,月亮不应与人有什么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接着,笔锋突然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时把想象推向人们未曾到过的境界:尽管兄弟相隔千里,但不也总是能够分享明月的光辉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是他留下的千古绝句。确实,只有苏轼这样伟大的词人,才能用如此高远的意境将人间......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