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岩间圣母的开头怎么写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2 22:54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1-22 03:19
介绍岩间圣母的开头怎么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1-22 04:04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是标志 第二幅
达芬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一般题材的《岩间圣母》都按照教会意愿把圣母画在先知环绕之中,这是圣方救济会赞助者用来提升圣母玛利亚清白信念的一般性宗教构图方式。而达芬奇的创作完全是一幅在佛罗伦萨正悄然兴起的世俗性作品,画面上的一切无不体现着新意:情节的艺术化处理;不寻常的难以捉摸的风景;人物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光的巧妙利用;高尚的美所辉照出的人物形象。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佛兰德斯或威尼斯画派所少有的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
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尤其是画家着力描绘的面庞被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人物轻柔、温存、纯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显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竟然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他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这一组任务是按金字塔的构图原理组建安排的,塔顶是圣母的头,侧边是他伸出的双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列奥那多把结构看作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盛期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
在达芬奇构图稳定的和谐画面上,风景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环绕于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为一体,这种真实感赋予画面一种别具一格的生动。制群像在当时遵循着两条普遍原则:一是画中的人物之间应该有某种交流;二是观者与被画者也应该有某种交流。卢浮宫藏品两者兼备,伦敦的藏画却只具其一。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 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 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 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 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 都以素描作基础 。其艺术理论 散见于他的 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 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
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第一幅约作于1483―1490年间,为油画,尺寸为198×12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画上的情节取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三章《耶稣受洗》故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神灵,仿佛是鸽子在下降,落在他身上。天上这时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按照圣经所述,施洗的约翰不是孩子,已是个成人了。而圣母携子逃亡埃及和以色列的时候,耶稣也仅是刚生下的婴儿,他不可能象画上所表现的那样指手划脚与约翰对话。此外,耶稣受洗的地点是在约旦河边,受洗时也没有玛利亚在场。那么达芬奇为何作如此大胆改动呢?
圣经上说,希律王为了剪除耶稣的后患,正派人在他诞生的地区大规模屠杀两岁以下的婴儿。天使启示约瑟,让他带着玛利亚与耶稣逃出伯利恒,圣母子一家刚刚来到约旦河边,得知约翰在这一带传教,于是相约与约翰在附近一个岩洞内会面。画家把画面人物展现在一个古老的岩洞内,也是合乎生活情理的。耶稣受洗,在圣经上始终没有讲清年龄关系,此类题材往往随画家构思,各有不同表现。达芬奇在学徒时期与老师合作的那一幅《基督受洗》,耶稣和约翰的形象显然已是成人了。画家在这一幅画上没有受宗教题材的局限,而以一种世俗的生活感情去表现这一主题。为了使人物充满一种天伦之爱,他把这种耶稣与约翰的所谓神圣会见,改变成两个天真的孩子有水边戏耍。但为了点明宗教题意,又不得不从动作上作些注解,如小耶稣用右手指着约翰,似乎在说:你暂且许我……。约翰也做出拱手向耶稣请安的样子。右侧坐在地上的天使,作为自天而降来到人间的美丽使者,她的形象被刻画得最美,脸上展现着达芬奇的微笑公式,右手指着这幕受洗的趣剧,也象亲人一般似乎在庇护他们。显而易见,画家在这里决心以圣母为中心,赋予画面以庄重、温存和受天庇佑的母爱的感召力,而不是表现某种苦难、艰辛与恐惧的生活坎坷。中间的圣母一手扶着约翰,另一手去抚慰耶稣,体现了人间伟大的母性的力量。这和他早年那幅《基督受洗》是截然不同的。它表现了一种伦理感情,一种富有人性的美,而这也正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
第二副在木板上,现为伦敦国立美术馆收藏。第二副改动了马利亚看似很尖锐的手指,轮廓显得更为柔和了,还去掉了大天使乌利那意喻不明的指向约翰的动作,而且乌利的面容不再面向观众,而是朝向正在进行的仪式,显得柔和了很多,还有马利亚衣服的颜色等等一些细节均做了些许修改。而更为震惊的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科学家们利用红外技术发现,这副重作的《岩间圣母》中暗藏着一幅草图。画里描绘了跪在地上的圣母玛丽亚,她的眼睛凝视地面,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另外一只胳膊向外伸展着,手指都触碰到了画框的边缘。这层画作并未完工,专家们认为达芬奇可能还计划在她的身前画上圣婴耶稣。
那么为什么达芬奇最终放弃了这副草图的继续,而还是画成了之前的那副《岩间圣母》的复制呢?有一种解释是:1483年,罗马天主教堂委托达芬奇画一幅《岩间圣母》装饰米兰大教堂。比林奇说:“达芬奇完成第一幅画之后,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于是想要更多的资金报酬,遭到拒绝之后他把这幅画私自卖掉了,后来又画了另外一幅画,或许第二幅正是从一个刚刚完成的草图上开始的。” 该画作是标志达芬奇创作巅峰开始的作品,被卖掉的那副也就是目前巴黎卢浮宫收藏的《岩间圣母》。但是由于之后宗教团体要求达芬奇归还这幅作品,达芬奇本来想重新创作一幅新的作品,但是受到了宗教机构反对,他们坚持要一幅与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于是就有了现在收藏于英国国立美术馆的这幅“模仿”作品。这也许正是为什么第二副 《岩间圣母》中会暗藏另一副草图的原因之一吧。
达芬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一般题材的《岩间圣母》都按照教会意愿把圣母画在先知环绕之中,这是圣方救济会赞助者用来提升圣母玛利亚清白信念的一般性宗教构图方式。而达芬奇的创作完全是一幅在佛罗伦萨正悄然兴起的世俗性作品,画面上的一切无不体现着新意:情节的艺术化处理;不寻常的难以捉摸的风景;人物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光的巧妙利用;高尚的美所辉照出的人物形象。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佛兰德斯或威尼斯画派所少有的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
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尤其是画家着力描绘的面庞被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人物轻柔、温存、纯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显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竟然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他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这一组任务是按金字塔的构图原理组建安排的,塔顶是圣母的头,侧边是他伸出的双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列奥那多把结构看作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盛期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
在达芬奇构图稳定的和谐画面上,风景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环绕于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为一体,这种真实感赋予画面一种别具一格的生动。制群像在当时遵循着两条普遍原则:一是画中的人物之间应该有某种交流;二是观者与被画者也应该有某种交流。卢浮宫藏品两者兼备,伦敦的藏画却只具其一。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 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 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 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 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 都以素描作基础 。其艺术理论 散见于他的 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 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
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第一幅约作于1483―1490年间,为油画,尺寸为198×12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画上的情节取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三章《耶稣受洗》故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神灵,仿佛是鸽子在下降,落在他身上。天上这时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按照圣经所述,施洗的约翰不是孩子,已是个成人了。而圣母携子逃亡埃及和以色列的时候,耶稣也仅是刚生下的婴儿,他不可能象画上所表现的那样指手划脚与约翰对话。此外,耶稣受洗的地点是在约旦河边,受洗时也没有玛利亚在场。那么达芬奇为何作如此大胆改动呢?
圣经上说,希律王为了剪除耶稣的后患,正派人在他诞生的地区大规模屠杀两岁以下的婴儿。天使启示约瑟,让他带着玛利亚与耶稣逃出伯利恒,圣母子一家刚刚来到约旦河边,得知约翰在这一带传教,于是相约与约翰在附近一个岩洞内会面。画家把画面人物展现在一个古老的岩洞内,也是合乎生活情理的。耶稣受洗,在圣经上始终没有讲清年龄关系,此类题材往往随画家构思,各有不同表现。达芬奇在学徒时期与老师合作的那一幅《基督受洗》,耶稣和约翰的形象显然已是成人了。画家在这一幅画上没有受宗教题材的局限,而以一种世俗的生活感情去表现这一主题。为了使人物充满一种天伦之爱,他把这种耶稣与约翰的所谓神圣会见,改变成两个天真的孩子有水边戏耍。但为了点明宗教题意,又不得不从动作上作些注解,如小耶稣用右手指着约翰,似乎在说:你暂且许我……。约翰也做出拱手向耶稣请安的样子。右侧坐在地上的天使,作为自天而降来到人间的美丽使者,她的形象被刻画得最美,脸上展现着达芬奇的微笑公式,右手指着这幕受洗的趣剧,也象亲人一般似乎在庇护他们。显而易见,画家在这里决心以圣母为中心,赋予画面以庄重、温存和受天庇佑的母爱的感召力,而不是表现某种苦难、艰辛与恐惧的生活坎坷。中间的圣母一手扶着约翰,另一手去抚慰耶稣,体现了人间伟大的母性的力量。这和他早年那幅《基督受洗》是截然不同的。它表现了一种伦理感情,一种富有人性的美,而这也正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
第二副在木板上,现为伦敦国立美术馆收藏。第二副改动了马利亚看似很尖锐的手指,轮廓显得更为柔和了,还去掉了大天使乌利那意喻不明的指向约翰的动作,而且乌利的面容不再面向观众,而是朝向正在进行的仪式,显得柔和了很多,还有马利亚衣服的颜色等等一些细节均做了些许修改。而更为震惊的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科学家们利用红外技术发现,这副重作的《岩间圣母》中暗藏着一幅草图。画里描绘了跪在地上的圣母玛丽亚,她的眼睛凝视地面,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另外一只胳膊向外伸展着,手指都触碰到了画框的边缘。这层画作并未完工,专家们认为达芬奇可能还计划在她的身前画上圣婴耶稣。
那么为什么达芬奇最终放弃了这副草图的继续,而还是画成了之前的那副《岩间圣母》的复制呢?有一种解释是:1483年,罗马天主教堂委托达芬奇画一幅《岩间圣母》装饰米兰大教堂。比林奇说:“达芬奇完成第一幅画之后,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于是想要更多的资金报酬,遭到拒绝之后他把这幅画私自卖掉了,后来又画了另外一幅画,或许第二幅正是从一个刚刚完成的草图上开始的。” 该画作是标志达芬奇创作巅峰开始的作品,被卖掉的那副也就是目前巴黎卢浮宫收藏的《岩间圣母》。但是由于之后宗教团体要求达芬奇归还这幅作品,达芬奇本来想重新创作一幅新的作品,但是受到了宗教机构反对,他们坚持要一幅与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于是就有了现在收藏于英国国立美术馆的这幅“模仿”作品。这也许正是为什么第二副 《岩间圣母》中会暗藏另一副草图的原因之一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