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03:20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2-19 18:0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2-19 18:21
答案:

(1)异:孟子,人性善;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人性恶;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2+2+2分)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3)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4)人性恶(人性自私);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和引导。(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 之性恶”,二者人性论表面相反,其实都是体现儒家主张教化的主张,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在心中,“不假外求”,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3)概括材料信息即可,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4)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制进行遏制。

考点:中外对人性的认识

点评: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致的思想,主张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人性,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苏格拉底也强调善,但是认为通过知识即可获得善;近代西方的学者则是更多的体现的是法治的理念。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2-19 19:14
就是这个解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