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6-03 08:0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6-03 09:45
在中华文化中,“太极”一词首出《易经》,在《易经·系辞》里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记载。按易理解释,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的是天地或阴阳,四象和八卦则分别指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等。到了宋明时期,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中则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第40章)有本来是始于无,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有太极之后衍生阴阳动静,再由阴阳动静变化而衍生五行,四时。由此而万物生,变无穷。《道德经》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1〕(第28章)《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2〕(P74)意为:太极是由无极化生来的,是阴阳的本源,动时,就反映出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静时,阴阳两者则又合归于一体。太极拳是一种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方式,因为太极拳不是手足的运动,而是人体中心腹部的运动,因此不动则已,一动则全身皆动。腹部是人身之太极,腹动则两腰,两手,两足都要动。《胡朴安先生论太极拳在体育上之价值》论到:“宇宙一太极,人身亦一太极。人身之腹为太极。两腰为两仪,两手两足为四象。手足各有两节为八卦。”〔3〕(P194)胡先生认为太极拳的动作,处处是中心的动作,处处是太极的动作。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方式是一种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的运动方式,是一种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运动方式。
- 1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6-03 10:19
引言 道家哲学作为中国原点哲学的门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武术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太极拳。“太极”一词来源于道家哲学的开山鼻祖老子的思想。因此,太极道家哲学的标志图虽然是一个平圆形.但在人们心中,它是一个浑圆的球体。拳以太极命名.就决定了这个拳从立意上是浑圆的矛盾集合体:无处不矛盾,又处处协调;无处不对立,又处处统一。可以说,太极拳是最能集中反映道家哲学的一个优秀拳种。 庄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形成了自己比较引人注目的自由论。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摆脱束缚,实现完全的自由。太极拳的训练过程.其实就是庄子这一哲学论题的具体而微的全面阐释。理解这一点,对太极拳的整个修炼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 这一问题.略作阐述,以期方家指教。 一、修炼之始——培气固本 老子和庄子对“气”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在老子看来,“道”产生混沌的“气”,混沌之气分化为“阴、阳”。两极,阴、阳二气交互融合而产生自然万物。庄子在此基础上,对“气”这一哲学概念,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庄子认为“气”大体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天下万 物.由”气”构成。这就是说世间原本没有生命,是在宇宙的漫长变化中,因为气的凝聚而渐渐有的“形”.各种“形”进一步变化,就慢慢有了生命。第二.人的生死,其实在本质上就是“气”的聚散。气聚于人体,也就使人获得了生命,从而成为神奇。气一旦离开人体,人也就~命呜呼.化为臭腐。所以,庄子把气的作用干脆上升一个层面“通天下一气耳”。第三.阴阳之气,“气”之根本。 太极拳的训练,从理论上首先就传承了道家的哲学观点。对”气”十分重视.把对“气”的修炼放在了练拳的首要位置。从太极拳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前辈们认为.构成人的生命的,主要是先天元气。而先天元气会随着人的成长、衰老渐渐流失。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就得保持先天元气,先天元气又得靠后天修养进行培固。培固先天元气的最好办法,就是练习太极拳.通过长期的训练.调和体内阴阳二气,使得先天元气在后天元气的滋养培固下得以保持。因此.太极拳对气的培养十分重视。只有先练好了行气、运气.使得气行全身,能够顺遂自然之后,才可能达到太极拳的其他修炼要求。这也正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一个根本点——借助庄子理论.先讲养生,后求其他。
二、离形黜智----修炼心智 庄子倡导人们要想办法摆脱自然和社会的束缚,走向自由。强调在对“气”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要脱离自然的束缚.超脱在自然之外.就得将自身之气与自然之气融为一体,自由自在地畅游于天地之间,达到所谓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历长期艰苦的训练,通过“外天下、外物” 和“外生”也就是”无己、无功”和“无名”的三层境界的修炼.最后领悟宇宙自然(”道”)的规律,从而运用规律.享受自由自在的美感。 要做到这些,修炼者首先必须经过“心斋…。坐忘”两个阶段的艰苦修炼.方能达到庄子所谓的”至人”的境界,真正领悟自由的美。而太极拳的训练也要求人在练功过程中达到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使自己站在宇宙自由的高度抛弃对一招一式的低级追求,达到“无处不太极”的境地。在此基础上达到空灵.从体悟宇宙规律的高度去体悟拳理。 因此,太极拳各个门派都注重入门时的桩功的训练。尤其是无极桩的修炼。因为无极桩最大的功能就是:在松、静之中求自然。其实也就是要求修炼者在此修炼过程中忘掉世俗的烦扰.达到庄子所说的“离形…黜智”的空灵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后,人就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返璞归真——超越自我 如果说心智的训练只是让人达到精神上的自由的话,那么,人要想真正超越自然和社会的束缚,就必须摸清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行事。但庄子却早就从悟“道”的角度,领悟了其中的奥秘。要想利用规律,首先必须认识规律,而认识规律的唯一办法,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就在于庖丁在十几年解牛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琢磨,最终超脱了规律,进入自由境界。正是在千锤百炼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规律,才有了得心应手。 太极拳的训练同样如此。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的境地。这实际上也是要求训l练者达到超乎自然规律之外.自由自在的在实际运用中成为主导者,制于人而不受制于人。要达到这种境界,也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又艰苦卓绝的训练过程。 太极拳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求修炼者必须完成几个基本模块的训练站桩——盘架子——推手——散手。站桩的目的是为了打基础,练气。盘架子.也就是习练套路.在正规训l练中.一般要经历1~3年时间,方能把架子盘得熟练自然。行家里手把这称为摸劲过程。盘架子熟练后,就可以进行推手训练,在推手训练中领悟对方劲路方向和自己化解以及反击劲路的走向,业内人士把它称为听劲、懂劲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要有成效,一般要有2~3年时间。达到这~步,就可以算是小成。而要真正领悟太极拳的真谛.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散手实战训练。因此,不管是庄子的论述,还是太极拳的修炼,其中最本质的一个相通之处就是,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从精神和实践中进行长期的摸索。 总之.来源于道家文化的太极拳,在拳理和训练上.无不处处显示了道家哲学的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和修炼中,如果能够以此为指导,或许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