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为什么要学会倾听?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5 14:53
  • 提问者网友:姑娘长的好罪过
  • 2021-11-25 05:22
为什么要学会倾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11-25 06:21
读书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却低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我们的国民素质普遍底下,什么“碰瓷”“广场舞事件”“公交车事件”还有各种低素质网红、快手视频的火爆都盛行于生活和网络世界中。我相信中国人还是愿意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可偏偏却被这个社会牵着走。多看看书吧,如果你没有时间看书,那就看小编的读书笔记吧!这一刻静下心来,忘记身边的嘈杂,提升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同化。
【厚黑真经】
如果我说错了,他人说得有理,我就抛弃我的主张,改而随从他人的学说也未尝不可。
【精要解读】
很多人在和人谈话时,总喜欢自卖自夸,喋喋不休,让对方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听自己说,不放过任何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以为这样就能说服对方。在厚黑家看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说话从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谈话,来了解别人、说服别人,其最基本的前提是让对方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在大多数时候,他对自己问题的了解比别人多很多,而且,如果你给他的印象是表现欲太强,那么他就可能会认为你对他丝毫不在意,因而也会对你所说的内容不予关注。即使对方有一些你不尽同意的观点,你也要耐心地听着,以便领会他的真实意图,寻找他观点的纰漏之处。所以,如果你想要掌握高超的厚黑说话艺术,至少就应该善于倾听,诚恳地鼓励他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双眼睛,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运用之妙】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用人,诚于纳谏,自然也擅长以诚恳的态度诱导臣下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
宰相魏征既博学多才,又直言进谏,是当时朝野上下都敬佩的官员。尽管他曾是李密和李建成的谋臣,但太宗早就欣赏他的胆识才能,因此毫不怪罪,反而委以重任,时常询问政事得失。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闲聊,问道:“魏爱卿,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魏征回答说:“皇帝之所以是明君,是因为善于听从各方面的意见。而之所以是昏君,则是因为只听一部分的意见。以前秦二世居住在深宫之中,不见大臣,凡事都只是听信宦官赵高的一面之词,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就连天下郡县大多已经失守了,他自己也被蒙在鼓里。”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尽管如此,唐太宗还是派人传话告诉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了。”魏征听说后,当即面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恐怕就在未知之数了。”并请求太宗要让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听到这里,太宗饶有兴趣地问道:“魏爱卿,你是忠臣还是良臣?”魏征深深地低着头说:“老臣一向为国鞠躬尽瘁,以后自然也会坚守岗位,不负陛下所托。但是,还请陛下不要把老臣视为忠臣,就当做良臣吧。”太宗继续问道:“忠臣和良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魏征说:“自然有所不同。所谓良臣,不仅其本身可受世人称赞,而且也可以为君主带来好名声。而忠臣不但会使自己遭受诛杀的横祸,就连君主也会为他背上暴虐无道的罪名。这样一来,国家就会灭亡,仅为忠臣留下了后世美名而已。由此可见,良臣和忠臣有如天地之别。”唐太宗听后,深为佩服,从此对魏征更加器重。
【点评】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论“明”还是“暗”,其最基本的前提是要能够做到倾听。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对人才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不但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还经常主动引导臣下对自己进言。身为君上,能够做到这点殊为不易,这就是他成为千古明君的重要原因。在商业活动中,人往往急于说服别人,只顾自己大吹大擂,不顾别人的反应如何。不论在和任何人讲话时,都需要你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阔的心胸,诚恳地鼓励别人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这样,他内心的戒备自然就会消除,从而更多地考虑你的感受和要求。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