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丰都为什么被称为鬼城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01:51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2-24 22:34
丰都为什么被称为鬼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2-24 23:04
问题一:丰都为什么叫鬼城 相传很早以前,有殷长生、王方平在酆都(1958年起简化为“丰都”)名山修道成仙,有人就将二人合称为“殷王”,后人讹传为“阴王”、“阴间之王”,再后来又演变为“阎王”,说是人死了都要到他那里去报到。于是有储干脆在这里修建了“鬼城”,内有奈何桥、阎王殿、十八层地狱等景点,供游人烧香拜佛、旅游观光。 古时候,人们很迷信。鬼城的名气越来越大。明清小说里也有关于阎王和鬼城酆都的描写。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里,鬼城只有一个,就是酆都。如果其他地方也是,也许一个也传不下来。也不容易被人相信。问题二:丰都为什么被称为鬼城?(说详细点)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丰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刹多达27座;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县界:
北岸 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 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丰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丰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历 史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徒。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余下全文>>问题三:丰都为什么被叫做鬼城 丰都 鬼城 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地处三峡库区和重庆市版图轴心,扼长江黄金水道要冲 丰都被传为 鬼城 鬼国 名山被称作 幽都 鬼府 ,由来甚久,传说颇多
据 丰都县志 记载,相传汉代道教信徒王方平阴长生在名山修炼成仙
,于此设天师治 后来,这里成为道教 三十六洞天 , 七十二福地 之一 宗教信徒将传说中的阴 王二人之姓联缀附会成 阴间之王 居此,遂传为 鬼都
每年旧历三月初三的香会,四方香客云集此处,烛光映天,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之声传播数里之外,更增添了 鬼城 的神气 这样丰都名山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至解放前夕已形成了以天子殿 大雄殿 百子殿 玉皇殿 千手殿 九蟒殿等十二殿狱的寺庙和 阴曹地府 近百年鬼神雕塑,在全国别具一格,在东南亚各国极富盛名
民俗学家对传统的 鬼文化 落户丰都有一个更深刻的解释 民俗学家刘渝认为:远古,峡江一带生存环境险恶,人们对鸡己生命把握能力差,巫术盛行,普遍形成了对鬼神的崇信,阴 王二人对巫术进行了宗教的提炼,丰都就成了这种文化的载体问题四:丰都为什么被称为鬼城?具体有什么故事? 丰都被称为鬼城——“鬼国幽都”是由平都山而起,据《丰都县志》和晋人葛洪 《神仙传》载,民间传云,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为“阴王”,阴间之王居所即为“鬼都”。平都山亦渐附会为“阴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诗句使丰都鬼城之名远扬。经明清小说的渲染,更加神秘怪诞。 丰都鬼城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7.3米。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了。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 丰都鬼城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炉的“阴曹地府”。惩治生前作奸犯科者。虽阎王判官小鬼只传说虚妄, 但其惩恶扬善的社会教化功用又为人所称道。 丰都鬼城每年农历三月三“鬼城庙会”,会举行“阴天子娶亲”、“城隍出巡”、“钟馗嫁妹”、“鬼国乐舞”等民俗民风游行表演,惊奇谐趣,令人目不暇接。问题五:丰都为什么称为鬼城? 汉唐以来,丰都县的名山就被称为“鬼城”,从那时起,丰都这座长江北岸上的小县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众多的传说名扬天下,成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问题六:为什么说四川丰都是鬼城? 丰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这里流传著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鬼城丰都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神奇的传说,秀美的风光和难以替代的观赏价值,不可多得的鬼文化研究载体和独特源泉,向中外游客展现出神秘的东方神韶。丰都“鬼城”是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机制先后建成“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态,峥嵘古怪。刑具令人恐怖万分,不寒而栗。 要说清楚丰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恐怕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说起。 巴蜀氐羌部落 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原住在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由于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中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西周初年的气候是比较暖和的,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迁 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建立巴国,强盛之时,川东南、湘西皆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称为巴蜀两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坠形篇》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一个“幽都”,一个“雁门以北”,就难以说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门指的是山西雁门关一带;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雁门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内。丰都古时曾作过巴蜀别都,后来即被传为“鬼国”的“幽都”。这个“鬼国幽都”大概就是说“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 肯定有巫术;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树立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这样在古丰都大地上被传为第一神。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后来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鬼道”,张天师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术作为他驱鬼治病的法术;后来道教又封酆都为游治之一,其间与巴蜀第一代鬼帝被传为住在古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丰都,中国唯一一个称自己为“鬼城”的地方。在一个将死亡视为莫大禁忌的国度,这是一个奇迹。 曾经在逐利冲动驱使下,丰都“鬼城”以鬼文化为噱头,凸显阴森、残忍、血腥的“阴曹地府”,最终因封建迷信陷入泥沼而饱受非议。而今,这个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面临生存危机。 危局之中,丰都寄望于靠建仿古镇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崛起。然而,当“鬼城”不再谈鬼,剥离了鬼文化之后就显得难副其实。 一段延续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将面对生死抉择。 走向没落的千年“鬼城” 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上传来消息:总投资5亿元的丰都名山古镇即将在“鬼城”开建。好消息并未让丰都名山旅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蒋晓川有太多的兴奋。 站在鬼城名山景区办公室门口,蒋没有丁点好心情———放眼......余下全文>>问题七:重庆丰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神曲之乡? 丰都鬼城名山景区位于重庆市下游172公里的长江北岸,古称“平都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丰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刹多达27座;丰都鬼城是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神曲之乡”,其惩恶扬善的思想及功用为世人所称道。
丰都鬼城被称为“鬼国幽都”是由平都山而起,据《丰都县志》和晋人葛洪 《神仙传》载,民间传云,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为“阴王”,阴间之王居所即为“鬼都”。平都山亦渐附会为“阴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诗句使丰都鬼城之名远扬。经明清小说的渲染,更加神秘怪诞。
丰都鬼城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7.3米。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了。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
丰都鬼城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炉的“阴曹地府”。惩治生前作奸犯科者。虽阎王判官小鬼只传说虚妄, 但其惩恶扬善的社会教化功用又为人所称道。
丰都鬼城每年农历三月三“鬼城庙会”,会举行“阴天子娶亲”、“城隍出巡”、“钟馗嫁妹”、“鬼国乐舞”等民俗民风游行表演,惊奇谐趣,令人目不暇接。问题八:丰都为何叫做鬼城? 是道教之说。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后来,道教又杜撰出一个“罗丰山”,说它是北阴大帝治理的鬼都,这位北阴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级中心神,专管地狱。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丰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问题九:四川的丰都成为什么叫鬼城?? 丰都县位於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长江上游,全县幅员面积2910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丰都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时称“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从枳县划出单独设县,定名为“丰都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 丰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这裏流传著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丰都县境内主要景观有:丰都名山、双桂山、“鬼国神宫”、“阴司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观,也是西南地区最壮观的动态人文景观,这裏还有建筑奇特壮观,密集程度大,时代跨度大、文化价值高,在全国实属罕见的汇南汉墓群;有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树人大鬼石刻,还有低海拨(海拨380-520米)的四坪森林公园,有三抚原始林场,龙河风景区(溶洞、漂流)等自然景观 汉唐以来,丰都县的名山就被称为“鬼城”,从那时起,丰都这座长江北岸上的小县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众多的传说名扬天下,成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丰都 这是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诗句。 如今,李白的诗句成了丰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联。向世上之人昭示一个关于生与死、来与去的人生道理。 丰都名山林木幽胜,风景如画。古木掩蔽的翠绿丛中,石径曲回,庙宇重叠。历朝历代的人们在沧桑的岁月积淀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积月累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的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时把人世间原有的机构和设施一一搬到了阴间,构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阴间政府”,充分发挥“阴间政府”的职能,把人不能在阳间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以及种种恩怨都放到阴间解顶,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惩恶扬善,使理想的鬼神成为人们生存的精神支柱。因为在他们心中相信善恶之人是存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 传统中国迷信颇多,传说人死之后阴魂不散,都要到长江北岸的丰都“鬼城”这个地方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安排来世去向。这些游动的亡魂手持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证),匆匆赶到丰都“鬼城”转世升天,不敢耽搁,否则来迟一步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永无宁日。 奈河桥是丰都鬼城中一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于丰都名山寥阳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并列而成。桥面窄小,青石铺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桥的两侧石栏雕花,桥下为一方池塘。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 民间传说,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佑平安过桥;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 “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