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关于《只求了解与认识的》读后感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20 01:17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10-19 03:28
关于《只求了解与认识的》读后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低音帝王
  • 2021-10-19 03:37
《看见》这本书来得突然却又恰到好处,初拿到这本书时,我特别想知道的是,柴静究竟是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竟然能让她洋洋洒洒写了二十三万字,为了解开这个疑问我几乎一口气把书细细读完了。 她在序言的第一句话就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因此这样一本书整个的内容也几乎都是围绕一个“人”字展开。读罢,合上书发现,那些她曾经看见的人,怎么就能这么清晰的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就好像那个在“非典”病房里采访医生护士、在双城和孩子们交谈、调查华南虎照片事件的那个人不是她而是自己。 其实觉得一本书好或者不好,首先要看它能不能把读者的情感牵涉进去。作者在对面我在这面,两个人话能不能说开,能不能说到一块去。这本书第十一章的标题是《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可能这也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恰当说明,她只说她这些年看见的,背后更深层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想也许她也是在避免一种断定,因为事实与判断一起送到人的头脑里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而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答案。 我一直以为感性是软弱,是情绪和不理智的发泄,但是她说“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人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试想,如果一个人带着绝对的理性看待这个世界,那和冷漠又有什么分别?曾经我觉得自己太容易被感动,达不到法律人理性思考的高度,就开始试着抛掉情绪站在完全无关的第三方角度思考,但我忘了是这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的冷漠,一个抽离事件之外的人怎么会距离真理更近?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本书来的恰到好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长春304盗车案,皓博遇难之后我发了那条微博的原因。事件一发生,人们本能的倒向弱势的一方痛斥另一方的所作所为,然而这是不是又使另一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不受保护的弱者了呢?这些过激的言论和一边倒的气势压住了柔软的内心,对双方都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公。哪有绝对的正义,我只是觉得也许在深入全面的了解之前可以好好收拾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它过于偏激,毕竟,无论他做过什么,都是一条值得被珍惜的生命。 我知道也许只有病人才理解病人的痛苦,但不是还有医生吗?虽然他不知道病人承受的痛苦,但是能找到病症的根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医治好他的病根”,这也是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扮演的角色,因为如果我们永远不去了解病在哪里,如何根治,结果只能是整个身体机能的瘫痪。微博其实就是一个望远镜,我们在以为它缩小了距离的同时却忘记了它其实还是一个放大镜,我们看到的也许并不是全部。所以,别急,别着急着下定论。一耳目之管窥蠡测,又焉得遍观而尽识也? 感谢柴小静,让我看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