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大家帮我弄点卞之琳的诗歌鉴赏,越多越好 20分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4 22:31
  • 提问者网友:趣果有间
  • 2021-05-04 17:26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大家帮我弄点卞之琳的诗歌鉴赏,越多越好 20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5-04 17:41
《古镇的梦》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的诗歌继承了传统诗歌中含蓄的特点,即重视“未言之意”“不尽之言于言外”。
一、内容简析
《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表现了人们贫瘠、封闭、空虚、迷蒙、麻木的生活状态。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
二、意境特点和艺术手法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封闭的沉寂的古镇中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样“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表现古镇中的人寂寥、封闭、愚昧的特点。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