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答案:4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10:09
- 提问者网友:wodetian
- 2021-03-02 14:29
1、分析对比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3-02 16:02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
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解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
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
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欣亭》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短短数句便写出了自己的雄怀壮志无人理解的苦闷。下片借典抒怀,词人借写晋代和三国时的人物典故,表现了自己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进退两难的处境。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辛弃疾这位集词人与军人于一身的英雄也不禁愤然泪下。
就这首《水龙吟》来看,词人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情感,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词人将飘泊之感、孤独之感、失落之感等融为一体,将自己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作者并不限与此,而是将自身的情感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是整个人类普遍的情感,这样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意义,从而有更为深广的文学史意义。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
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解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
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
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欣亭》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短短数句便写出了自己的雄怀壮志无人理解的苦闷。下片借典抒怀,词人借写晋代和三国时的人物典故,表现了自己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进退两难的处境。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辛弃疾这位集词人与军人于一身的英雄也不禁愤然泪下。
就这首《水龙吟》来看,词人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情感,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词人将飘泊之感、孤独之感、失落之感等融为一体,将自己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作者并不限与此,而是将自身的情感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是整个人类普遍的情感,这样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意义,从而有更为深广的文学史意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3-02 20:13
《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
①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②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③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④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⑥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⑦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 2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3-02 19:04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 3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3-02 17:38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