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19:45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3-19 13:11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3-19 14:15
江宁区江宁小学 杜云珠 【内容提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本文就问题意识培养所要遵循的原则及策略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关键字】问题意识 敢问 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也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问题意识非常科学而辩证的阐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国外,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许多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现在许多国家推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和方法,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可是,综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却不得不让人忧心忡忡。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学生提问能力弱呢?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孩子们习惯了听老师教授,老师们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把一个个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消化,孩子们也就没有了问题,也就不再想还有什么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形成不愿思考,甚至不会思考,他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也就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倒退甚至于走向泯灭。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的都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恰恰是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1、尊重学生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明确地阐述了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支配、控制、主宰学生,应尊重、鼓励、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阅读文本。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文本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轴心只能是文本,教师的导问和学生的发问都应立足于阅读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质疑、生成、拓展。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1、营造质疑氛围,增强提问勇气,使学生敢提问题。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使学生形成一个观点:“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事只是跟着都是的问题“答”,因此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转变观念,“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可以当面问,可以写信问,还可以打电话甚至上网问。其次,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让学生以问倒老师、课本为一种光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1)、宣讲故事,培养提问兴趣,使学生想问。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许多是因为对前人的学说提出挑战,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比如陈景润就对华罗庚的学说提出了质疑,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天动说的质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如牛顿的地心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窜?”开始的。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学生明白了这些,才能激起提问的兴趣,进而主动提问。(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根据我的前期诊测,发现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 ”心理: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笑容,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另外,课前、课间教师要常抽些时间待在班上,师生间身体距离的缩小,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你没说什么,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聊聊家常。不经意的小动作,带给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很喜欢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有问题、敢问奠定了基础。(3)、健全评价机制,提高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好问。小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别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竞赛、评比等激励措施,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对学生课堂上如果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把他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另外给他加一分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激励。 总之,营造一种宽松、包容的提问氛围,可以教会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2、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善提问题。“敢问”、“好问”、“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却不知从哪些角度去提出问题,那么质疑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关键还是“善问”。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从课题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诸多问题:天游峰在哪?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写扫路人?扫路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有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在写法上提出了疑问,也有的是学生想探求的课外知识。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2)紧扣重点词句小学课文大都是文质并茂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细细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鉴,对这些词句的学习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加以确切的领会。如《三打白骨精》中有这样一句:“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这句话中的“闪”用得是否正确?能不能换成“走”?通过这一质疑,我们更确切的领会到“闪”代表了一个敏捷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与常人不同,也暴露了她是白骨精所变。(3)寻找矛盾之处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几处看似矛盾之处:“翠色欲流”是将流而没有流出,那么后文为什么还说“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到底是想“久立”还是“坐下”?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而这些地方正体现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4)对表达方法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学生问:“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这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学生问:“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烟台的海,而却先写冬天的海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认为冬天烟台的海的景观尤为独特,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5)抓感兴趣的内容如学《渔歌子》一词时,有学生问:“为什么下雨了,渔人还不回去?”在学习《半截蜡烛》时,学生问:“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级,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空白、详略得当、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我深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我会永远告诉自己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