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塞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21 21:57
- 提问者网友:回忆在搜索
- 2021-05-21 15:00
赛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塞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5-21 15:34
Zika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该病毒可能导致婴儿患上“小头症”。2015年,巴西有2700名婴儿怀疑患上小头症,其中29人死亡,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而2014年巴西只有147宗小头症个案。2016年1月,寨卡病毒正在巴西引发疫情,这种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如果孕妇感染,胎儿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全长为11kb的单股正链RNA,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的3419个氨基酸。该病毒主要有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乙脑病毒)或西尼罗病毒非常相近。
该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分离出,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1968年在尼日利亚的人类标本中检测到寨卡病毒。
二、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也称寨卡热(Zikafever),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大多与同为蚊媒传播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类似。
临床症状包括轻微发热、皮疹(开始于面部,后发展至全身)、关节痛(主要是手和足)、肌肉痛、头痛、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
受感染的人群中通常仅有五分之一的人发病,临床症状比较温和,一般持续4-7天,为自限性疾病,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很少见。在近期美洲多国寨卡病毒病发生之前,还未报道过因为感染寨卡病毒导致死亡的病例。
寨卡病毒对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危险,目前被怀疑是新生儿小头症的罪魁祸首。该病毒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头小畸形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头颅明显小于常人,完全发育后头围也不超过42厘米,其智力、行动和视觉都会受影响,预期寿命较短。
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即缓解疼痛、发热和其他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疫苗。
三、流行病学
(一)传播途径
1.主要通过蚊媒传播:主要通过被感染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给人类。这些蚊媒与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媒相同,一般在水桶、碗、花盆等积水中或附近产卵,在人类住所附近活动,主要在白天叮咬人类。当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时被感染,后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母婴传播罕见:在邻近生产时,已经感染上寨卡病毒的母亲在分娩时有可能使新生儿感染上该病毒,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婴儿通过母乳喂养感染寨卡病毒的报告。其他几种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和类黄热病毒已经证明可经母婴传播,并能引起早产、先天性缺陷和小头畸形。
3.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从理论上讲,寨卡病毒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此种情况发生的报告。目前,有报道称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二)潜伏期
研究表明该病潜伏期为3-12天。
(三)人群易感性
在非流行区,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四)疫情概况
寨卡病毒以前很少感染人类,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
2007年4至7月,位于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Yap)岛上185例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的症状,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59例被诊断为可能病例,但没有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患者。疫情持续了4-7月间的13周之后的7年中,曾有旅行者中发生病例的零星报告(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
2013年至20......余下全文>>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全长为11kb的单股正链RNA,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的3419个氨基酸。该病毒主要有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乙脑病毒)或西尼罗病毒非常相近。
该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分离出,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1968年在尼日利亚的人类标本中检测到寨卡病毒。
二、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也称寨卡热(Zikafever),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大多与同为蚊媒传播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类似。
临床症状包括轻微发热、皮疹(开始于面部,后发展至全身)、关节痛(主要是手和足)、肌肉痛、头痛、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
受感染的人群中通常仅有五分之一的人发病,临床症状比较温和,一般持续4-7天,为自限性疾病,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很少见。在近期美洲多国寨卡病毒病发生之前,还未报道过因为感染寨卡病毒导致死亡的病例。
寨卡病毒对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危险,目前被怀疑是新生儿小头症的罪魁祸首。该病毒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头小畸形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头颅明显小于常人,完全发育后头围也不超过42厘米,其智力、行动和视觉都会受影响,预期寿命较短。
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即缓解疼痛、发热和其他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疫苗。
三、流行病学
(一)传播途径
1.主要通过蚊媒传播:主要通过被感染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给人类。这些蚊媒与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媒相同,一般在水桶、碗、花盆等积水中或附近产卵,在人类住所附近活动,主要在白天叮咬人类。当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时被感染,后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母婴传播罕见:在邻近生产时,已经感染上寨卡病毒的母亲在分娩时有可能使新生儿感染上该病毒,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婴儿通过母乳喂养感染寨卡病毒的报告。其他几种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和类黄热病毒已经证明可经母婴传播,并能引起早产、先天性缺陷和小头畸形。
3.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从理论上讲,寨卡病毒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此种情况发生的报告。目前,有报道称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二)潜伏期
研究表明该病潜伏期为3-12天。
(三)人群易感性
在非流行区,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四)疫情概况
寨卡病毒以前很少感染人类,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
2007年4至7月,位于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Yap)岛上185例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的症状,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59例被诊断为可能病例,但没有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患者。疫情持续了4-7月间的13周之后的7年中,曾有旅行者中发生病例的零星报告(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
2013年至20......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