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技法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06:13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2-03 11:16
散文写作技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2-03 12:13
散文写作技法举要
●比较描写法
【提要】
比较描写法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描写出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特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所以比较是反映人物特点的一种好方法。
采用比较描写法,可以写出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注意客观地进行比较,不要故意贬低他人。
【示例】
大路旁有个小草棚,人们都挤在下边避雨。大伙说着笑着,谈论着这场好雨。有人甩着伞上的雨水,有人脱下衣服迎风晾着。这个小草棚顿时变得又拥挤,又热闹。
雨正下得紧,从大路上跑来一个姑娘,十八九岁,高高的身材。衣服被淋湿了,贴在身上,不时滴着水珠。一双很俊的眼睛,露出纯洁坚定的表情。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水,也没有跺脚上的的泥,只用手轻轻掠了一下额前的几丝淋湿了的头发。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说明】
短文先写人们挤地草棚下避雨的表情、动作,人们谈着、笑着,有的甩伞上的雨水,有的脱衣服晾着。接着写姑娘避雨时的不同神情,她既不拧衣服上的雨水,又不跺脚上的泥,还站在草棚的最边上。这些一对比,突出姑娘是一位年轻的有心计的人,为下文作了铺垫。
●比较异同法
【提要】
比较异同法就是在描写景物时,采取比较的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特点】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
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
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示例】
南方的三月,想必已是春暖花开时节。可是,我们这个“塞外山城”的三月,虽说比寒冬腊月暖和多了,但还绝不会看到“春风又绿”的景色。
这个时节的天气真怪。虽说也是早春了,可有时还十分凉。这个凉,并不像夏天树荫下的清凉爽快,也不像冬天的寒风凛冽,而是一种透皮但不刺骨的凉意。有时也暖,但决不会使人浑身舒放,而只是让你觉得该准备与冬衣告别了。这可能就是塞外早春的一个特色吧?
在这里,人们有时会被天气“捉弄”。当你觉得暖和,换上春装时,可不一会又冷了起来。有人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脸儿”天气。但我觉得,这种多变的天气也能给生活带来情趣。你看看街上的清晨吧:赶路上班的穿毛衣,练拳路步的穿护心,做买卖的用热气哈手,扫街清路的用毛巾擦汗……情态各异而都生机盎然。
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飞飘的水星儿。它撒下来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是雨星儿,落下地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
春天毕竟是来临了。万物在复苏和生长。不信吗?踏一下你脚下的大地吧,多少生命正在这里萌动。
(《塞上初春》)
【说明】
这篇文章用了比较法写了塞上初春。
文章开始先用横比法,拿塞外山城的三月与南方的三月比。比较点是三月。差异处,南方是春暖花开,塞上却看不到“春风又绿”景色。这就是塞上塞上初春的特点。
接着文章用纵比法。拿早春的凉与夏天、冬天的凉比较。比较点是凉。但这凉既不同于夏天的清凉,也不同于冬天的寒风凛冽。早春的凉特点是透皮但不刺骨。
然后文章用横比法写塞上早春的鬼脸儿天气。比较点是人们的衣着。文章通过对赶路上班的衣着、练拳跑步的衣着进行比较写出塞上初春的天气特点。
最后文章又用横比法写塞上早春的“雨雪”的形状。雨雪既不像雪,又不像雨,这就是“雨雪”的特点。
全文用比较法,确切地反映出塞上早春的特点。
●剥笋法
【提要】
剥笋法就是按照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依次对物品进行描述。
【特点】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示例】
已熟了的桔果有一层金灿灿的表皮,颜色美,气味香。桔皮的里面是白色的。它不象表皮那么光滑,倒像牛羊的“百叶胃”。掰开桔皮,有鱼网似的桔络网着。每个桔果大约有十瓣左右头梳形的桔瓣,分别由一层极薄的桔膜包着。桔瓤俗称“桔米”,因为它的形状像米。晶莹饱满的桔米呈金黄色,里面全是美味可口的桔法。那大小如绿豆的桔核就稀疏地嵌在桔米的中间。
(《黄岩蜜桔》)
【说明】
这段文章写了果品——桔果。文章按照桔皮——桔络——桔瓣——桔膜——桔核的顺序,从外到里,依次描述了桔果的结构。我们读了这段文章,好像写得形象生动。文章看到作者拿着一只桔果,边剥边介绍。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文章在描述桔果的结构时,各有侧重点。如对桔皮,重点写颜色、气味;对桔米,重点写形状、颜色;对桔核,重点写了形状、位置。
●补叙法
【提要】
补叙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或基本事件已经交代清楚,后面再对某一情节作个补充说明。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示例】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腐啦!”这是芒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
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大家就顺着河沿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小英雄雨来》)
【说明】
“原来枪响以前……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这段话是补叙。这段话对雨来所以没有死的原因作了补充说明,从而更加突出了雨来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如果没有这哗常糕端蕹得革全宫户一段补叙,前面不死之谜就无法解开,如果把这段话移到鬼子军官下令枪毙雨来之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文章就显得平淡呆板。所以这一补叙运用得很成功,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使故事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步步深入法
【提要】
步步深入法就是在记叙人物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活动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
【特点】
步步深入法是肖像描写中的一种动态描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发展、变化。因此采用步步深入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前后联系,做到前后描写,同中有异。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
步步深入法是在记叙人物活动时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因此描写时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有不协调的感觉。
步步深入法是分成几次描写人物肖像的,而且每一次的描写均有变化,因此在描写外貌前,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
【示例】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
【说明】
这是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四幅肖像的片断。
第一幅是祥林嫂初到鲁家时的肖像:祥林嫂一身寡妇装束,她顺着眼,模样周正,虽然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第二幅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的肖像:依然穿孝,脸色还是青黄,但两颊已消失了血色,仍旧顺着眼,但是眼角带上了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幅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干活将近一年的肖像:眼睛窈陷,精神恍惚,头发花白,记忆衰退,像个木偶人。
第四幅是祥林嫂沦为乞丐,临死前的肖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头发全白,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这四幅肖像描写同中有异,从发展和对比中,描写了祥林嫂肖像变化的过程,体现了祥林嫂的内心和思想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彩笔描绘法
【提要】
彩笔描绘法就是用文字把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写出来,如同画一幅水彩画,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特点】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示例】
我家有一株“朝天辣椒”,种在一个紫红色的花盆中,一尺多高。
“朝天辣椒”枝叶蓬蓬勃勃,青翠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枝的顶部结着一撮一撮的小辣椒,下圆上尖,颗颗朝天。这些辣椒,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有的红得猩红,有的略带桔黄色,全都圆鼓鼓、亮晶晶的,真可说是五彩缤纷。
我很喜欢这株“朝天辣椒”,每天放学回家,总要看它几眼。
(《朝天辣椒》)
【说明】
这篇文章先写“朝天辣椒”生长的地方---紫红色的花盆和大小;接着写“朝天辣椒”枝叶的颜色---青翠,形状---蓬蓬勃勃,很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然后写它的果实。先总写形状,下圆上尖,再分写颜色,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再总写形状颜色,圆鼓鼓、亮晶晶;最后写我对“朝天辣椒”喜爱的感情。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朝天辣椒”有了总的印象,好像看到小作者拍摄的一张彩色照片。
参考资料:www.ywbs.com.cn/mypage/page4.asp?pgid=2165
●比较描写法
【提要】
比较描写法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描写出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特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所以比较是反映人物特点的一种好方法。
采用比较描写法,可以写出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注意客观地进行比较,不要故意贬低他人。
【示例】
大路旁有个小草棚,人们都挤在下边避雨。大伙说着笑着,谈论着这场好雨。有人甩着伞上的雨水,有人脱下衣服迎风晾着。这个小草棚顿时变得又拥挤,又热闹。
雨正下得紧,从大路上跑来一个姑娘,十八九岁,高高的身材。衣服被淋湿了,贴在身上,不时滴着水珠。一双很俊的眼睛,露出纯洁坚定的表情。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水,也没有跺脚上的的泥,只用手轻轻掠了一下额前的几丝淋湿了的头发。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说明】
短文先写人们挤地草棚下避雨的表情、动作,人们谈着、笑着,有的甩伞上的雨水,有的脱衣服晾着。接着写姑娘避雨时的不同神情,她既不拧衣服上的雨水,又不跺脚上的泥,还站在草棚的最边上。这些一对比,突出姑娘是一位年轻的有心计的人,为下文作了铺垫。
●比较异同法
【提要】
比较异同法就是在描写景物时,采取比较的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特点】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
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
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示例】
南方的三月,想必已是春暖花开时节。可是,我们这个“塞外山城”的三月,虽说比寒冬腊月暖和多了,但还绝不会看到“春风又绿”的景色。
这个时节的天气真怪。虽说也是早春了,可有时还十分凉。这个凉,并不像夏天树荫下的清凉爽快,也不像冬天的寒风凛冽,而是一种透皮但不刺骨的凉意。有时也暖,但决不会使人浑身舒放,而只是让你觉得该准备与冬衣告别了。这可能就是塞外早春的一个特色吧?
在这里,人们有时会被天气“捉弄”。当你觉得暖和,换上春装时,可不一会又冷了起来。有人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脸儿”天气。但我觉得,这种多变的天气也能给生活带来情趣。你看看街上的清晨吧:赶路上班的穿毛衣,练拳路步的穿护心,做买卖的用热气哈手,扫街清路的用毛巾擦汗……情态各异而都生机盎然。
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飞飘的水星儿。它撒下来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是雨星儿,落下地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
春天毕竟是来临了。万物在复苏和生长。不信吗?踏一下你脚下的大地吧,多少生命正在这里萌动。
(《塞上初春》)
【说明】
这篇文章用了比较法写了塞上初春。
文章开始先用横比法,拿塞外山城的三月与南方的三月比。比较点是三月。差异处,南方是春暖花开,塞上却看不到“春风又绿”景色。这就是塞上塞上初春的特点。
接着文章用纵比法。拿早春的凉与夏天、冬天的凉比较。比较点是凉。但这凉既不同于夏天的清凉,也不同于冬天的寒风凛冽。早春的凉特点是透皮但不刺骨。
然后文章用横比法写塞上早春的鬼脸儿天气。比较点是人们的衣着。文章通过对赶路上班的衣着、练拳跑步的衣着进行比较写出塞上初春的天气特点。
最后文章又用横比法写塞上早春的“雨雪”的形状。雨雪既不像雪,又不像雨,这就是“雨雪”的特点。
全文用比较法,确切地反映出塞上早春的特点。
●剥笋法
【提要】
剥笋法就是按照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依次对物品进行描述。
【特点】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示例】
已熟了的桔果有一层金灿灿的表皮,颜色美,气味香。桔皮的里面是白色的。它不象表皮那么光滑,倒像牛羊的“百叶胃”。掰开桔皮,有鱼网似的桔络网着。每个桔果大约有十瓣左右头梳形的桔瓣,分别由一层极薄的桔膜包着。桔瓤俗称“桔米”,因为它的形状像米。晶莹饱满的桔米呈金黄色,里面全是美味可口的桔法。那大小如绿豆的桔核就稀疏地嵌在桔米的中间。
(《黄岩蜜桔》)
【说明】
这段文章写了果品——桔果。文章按照桔皮——桔络——桔瓣——桔膜——桔核的顺序,从外到里,依次描述了桔果的结构。我们读了这段文章,好像写得形象生动。文章看到作者拿着一只桔果,边剥边介绍。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文章在描述桔果的结构时,各有侧重点。如对桔皮,重点写颜色、气味;对桔米,重点写形状、颜色;对桔核,重点写了形状、位置。
●补叙法
【提要】
补叙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或基本事件已经交代清楚,后面再对某一情节作个补充说明。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示例】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腐啦!”这是芒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
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大家就顺着河沿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小英雄雨来》)
【说明】
“原来枪响以前……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这段话是补叙。这段话对雨来所以没有死的原因作了补充说明,从而更加突出了雨来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如果没有这哗常糕端蕹得革全宫户一段补叙,前面不死之谜就无法解开,如果把这段话移到鬼子军官下令枪毙雨来之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文章就显得平淡呆板。所以这一补叙运用得很成功,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使故事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步步深入法
【提要】
步步深入法就是在记叙人物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活动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
【特点】
步步深入法是肖像描写中的一种动态描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发展、变化。因此采用步步深入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前后联系,做到前后描写,同中有异。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
步步深入法是在记叙人物活动时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因此描写时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有不协调的感觉。
步步深入法是分成几次描写人物肖像的,而且每一次的描写均有变化,因此在描写外貌前,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
【示例】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
【说明】
这是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四幅肖像的片断。
第一幅是祥林嫂初到鲁家时的肖像:祥林嫂一身寡妇装束,她顺着眼,模样周正,虽然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第二幅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的肖像:依然穿孝,脸色还是青黄,但两颊已消失了血色,仍旧顺着眼,但是眼角带上了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幅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干活将近一年的肖像:眼睛窈陷,精神恍惚,头发花白,记忆衰退,像个木偶人。
第四幅是祥林嫂沦为乞丐,临死前的肖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头发全白,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这四幅肖像描写同中有异,从发展和对比中,描写了祥林嫂肖像变化的过程,体现了祥林嫂的内心和思想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彩笔描绘法
【提要】
彩笔描绘法就是用文字把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写出来,如同画一幅水彩画,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特点】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示例】
我家有一株“朝天辣椒”,种在一个紫红色的花盆中,一尺多高。
“朝天辣椒”枝叶蓬蓬勃勃,青翠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枝的顶部结着一撮一撮的小辣椒,下圆上尖,颗颗朝天。这些辣椒,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有的红得猩红,有的略带桔黄色,全都圆鼓鼓、亮晶晶的,真可说是五彩缤纷。
我很喜欢这株“朝天辣椒”,每天放学回家,总要看它几眼。
(《朝天辣椒》)
【说明】
这篇文章先写“朝天辣椒”生长的地方---紫红色的花盆和大小;接着写“朝天辣椒”枝叶的颜色---青翠,形状---蓬蓬勃勃,很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然后写它的果实。先总写形状,下圆上尖,再分写颜色,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再总写形状颜色,圆鼓鼓、亮晶晶;最后写我对“朝天辣椒”喜爱的感情。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朝天辣椒”有了总的印象,好像看到小作者拍摄的一张彩色照片。
参考资料:www.ywbs.com.cn/mypage/page4.asp?pgid=2165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