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07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07:27
  • 提问者网友:泪痣哥哥
  • 2021-03-09 17:10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07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1-03-09 18:02
历来我们对於「以德报怨」这个成语的理解是: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则和老子唱反调,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真的是如此吗?这真是千古的误解.我们先研究一下这些文字的出处.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经》,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报怨以德.」孔子之言则出於《论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论语中孔子之言,并未提及「以德报怨」语出老子,所以孔子并非反对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以仁德回报仇怨,也正是我们一般的理解,的确和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孔子不赞成「以德(仁德)报怨」,所以说要「以直(公正)报怨,以德(仁德)报德(恩德).」

老子学说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体之原则来观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误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奥离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义不同.老子於《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并非一般认知的「仁义道德」.所以,老子说的「以德报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报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义是「万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的意义相通而且并不抵触.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老子更认为「大道废,才有仁义的产生.」而大道之下是「万物平等」,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世界,老子当然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3-09 19:07
没看懂什么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