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有类无教?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5 23:25
  • 提问者网友:末路
  • 2021-02-05 10:04
什么是有类无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2-05 10:22
应该是有教无类。
是教育家孔子明确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受教育者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正因为他提出这个,他的学生有好的,有坏的.,什么样的人都有.。72个贤人都是他的学生。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雾月
  • 2021-02-05 16:06
应该是有教无类,就是不管是哪一类的人都应平等的接受教育
  • 2楼网友:纵马山川剑自提
  • 2021-02-05 15:11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 3楼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2-05 13:47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 4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2-05 13:29
是“有教无类”,不是“有类无教”。 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教:教育。 类:类别。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 5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2-05 12:01
应该是成语有教无类没有成语有类无教。   有教无类   【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出处】《论语·卫灵公》   【原句】子曰:"有教无类。"   【释义】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教育。   【词语色彩】褒义。   详细解释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成语另解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这个观点,是谢质彬先生在1989年第11期《文史知识》提出来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