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提问者网友:愿为果
- 2021-05-13 14:04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5-13 14:27
有几百年历史的《三字经》,在近些年是我国传统国学推广宣讲的内容之一,但近年不少名家在宣讲过程中,一般都是照原文引经据典进行字词逐次解说。本人认为,就《三字经》开首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四句的照本释义,似有从新商榷诠释的必要。否则会出现误导。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是无可争议其内含释义的。因为每个人从母腹中哇哇落地至襁褓中婴儿期,由于其五官与思维功能发育尚处于萌芽状态,故对外界事物确基本无太深切的感性认识,也就更无深切的理性认识了。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描述是对的。也可理解为婴儿期总是会原始保留人类遗传的“诚善的人之本性”。
每个人从婴儿期进入小儿、幼儿、儿童、青年等各发育阶段,其生活习惯如吃饭穿衣,及日夜自我生物钟调节规律等等,因长期受制于周围人群习惯影响,可基本上与他人形成基本相同的生活习惯,因此《三字经》中的“习相远”应改为“习相近”才合符真实。
但《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中“性”的含义,既是指人类“诚善”的基本人性特征,但就“性”对每个人全面释义言,也应是指个人的“品性”、“个性”、“性格”甚至应包涵个人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然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上述“性”的各方面表现,其不同之处是多多的。其原因是婴儿期进入一岁前后小儿期能习步、学语、观察等功能使用后,其视听及手足和思维等功能即逐渐进入萌发状态,及后至小儿期、少年期、青年期,甚至成年期,这些功能在逐渐开发过程中,均会时时会受到周围环境中人、物、事、视、听等多因素的不同影响,就可能因自我感受、理解、效仿等多生理反应的不同而形成因人而异的个“性”了。中国有句俗语是;“一娘生九子,九子九条心”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三字经”中第三句“性相近”应改为“性有异”为好。这里改“性有异”就可诠释为每个的个性特征有异了。而且可向前诠释“人之初,性本善”为“诚善是为人共性之本”
从现代基因学观念看,人类只三万多个基因,且各个体相互间绝大部分基因是相同的,但各个体所存在的同一种基因,因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各个体受内外环境多因素影响的不同,因而使有的个体在出现某些基因点突变、插入、缺失或不同数目的串联重复等多形式的变异中,不能使这些基因修复成原有的性状、结构及功能。故同一基因在某些不同个体可呈现两种以上的表型,此即基因的“多态性”。基因的“多态性”既可导致人类各个体的生物学形态或出现其他方面的差异性。
因此,用现代基因学解释在关人个体从小至大至成年,因在受到时时所至的人物、视听、理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中如亲友的品性,与其所接受到的物质生活等多因素影响,则其内在的相关基因便可出现变异,就每个人的人性或品行言,则可出现不少不同的个性特征,故《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应改为“习相近,性有异”为好。依据是现代基因学。
从唯物辩证的对立统一法则看,人类各个人之间,是既存在共性特征,也存在个性特征,因此《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应改为“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有异”再进行诠释为好。
- 1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5-13 18:08
恶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5-13 16:50
看那个是什么人做的,
哥们,这个和ML一样,怀上了,如果是在美满的婚姻下,双方都想要孩子的情况,就是美好的,
如果是在未成年身上,那无疑是一种罪!。害怕,担心,恐惧,随之而来
- 3楼网友:duile
- 2021-05-13 15:50
现实人心 善恶两面
不要去触碰恶的一面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