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主称自己为“朕”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4 01:22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5-13 14:12
为什么君主称自己为“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5-13 15:22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5-13 16:04
从秦始皇就开始用了 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了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