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下面的词是什么意思?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谁知道下面的词是什么意思?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首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为一起,挑明了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且明示“君”:你明明知道我是一个有夫之妇,却偏偏要送我一双明珠以示爱恋,语气中略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接下来作者情绪稍显温和,“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一伏,诗句一转,向对方表达了谢意:我最终还是被你的缠绵所感动,忍不住把你赠给我的明珠挂在我红色的罗裙上。继而又一转,“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又为一起,说我有一个“高楼连苑”的大富大贵之家,有一个在明光殿里执戟护卫皇帝的威风凛凛的丈夫。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对丈夫的忠贞不渝之情溢于言表。紧接两句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要与丈夫相依为命同生死共患难,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又为一伏,笔锋稍缓,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感伤相逢太迟,明确拒绝了对方,令诗中的“求爱者”明理动情而却步,令读者顿生爱怜之心。这首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写出了礼义之外的感情波澜,曲折微妙:既委婉缠绵,又坚定决绝,但是决绝之余,又有无奈不绝如缕。
在另一版本中,诗题下面还有一句话“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由此可见,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采取恩威并用等各种卑鄙手段勾结、拉拢一些文人和中央官吏,为他的藩镇割据效力。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也成为李师道准备拉拢的对象之一。但是,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不想与之为伍;面对军阀的拉拢,张籍不能不讲究回绝的方式,只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予以拒绝。了解了这一特定背景,我们再来品读《节妇吟》就会真正读出它的妙处来。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诗中的“妾”以及文题上所说的“节妇”无疑是指作者自己。张籍以一个有夫之妇的身份,表明自己感谢李师道的知遇之恩,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我誓死效忠唐王朝的志向不能更改。“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只有洒泪还珠,遗憾的是在我的志向尚未确立之前,你怎么没有注意到我呢?此句委婉之至,成为传诵不绝的名句,表达了某种困难的处境和矛盾心情。
综观全诗,张籍以节妇自比,向李师道这个“求爱者”表白自己决不被腐蚀拉拢的态度,其构思精巧,角度得体,开合有度,伸曲自由,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很美的一个故事,现在也有不少人用“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来表达已经心有所属,遗憾的拒绝别人的好感。但是,古人写诗讲究“诗言志”,也喜欢拐弯抹角,制造出一些意象,而不是直抒胸臆。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一个已婚女子拒绝别人追求的故事,但是故事背后却隐藏着作者对想要招纳他的李师道的婉拒。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苏州人士。曾任水部员外郎,又任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据另一个版本,此诗还有个副标题叫“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在唐朝,节度使的权力很大,军政一把抓。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为了不得罪这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作者用了比兴手法,把拒绝说得很委婉委婉。
其引申的意思就是,你知道我效忠于皇上,还拿高官厚禄来诱惑我,只可惜忠臣不事二主,我只为朝廷以及皇帝效力,现在拒绝你,我也很过意不去,只是没能在皇上启用我之前遇到你。
虽然是拒绝,但是这个拒绝却让人心里舒坦。不是我不爱你,而是我已经把心交给了别人。“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要向李师道表达的,表达得这样婉转,李师道读了,虽不忿却也无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