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养好境界是什么

答案:3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16:18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04-04 18:22
曾经有一次经历,高中放学的公交车上人很多,很挤,下站就是我家了,我从车厢中间往后门挤,快到后门时在车厢尾部靠窗的位置,隔着两三个人,我看见了一个女孩,很普通,她一直望着我,当时我看到她的瞬间感觉就像心被刺了一下,特别熟悉还带着一丝伤感的感觉,她的眼睛也突然填满了泪水,那一瞬间感觉很神奇很玄幻,之后我被挤下车我往车上看,她也在看我,然后公交车就开走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0-05-29 13:50
问题一:修养也是人的一种境界是什么意思 可以说这个世界聪明的人大有人在,更有绝顶的天才。但是人的寿命毕竟不过百年而已。能学到的东西实在有限。问题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修养是一个做人和知识水平的组合。修养谈不上最高境界,不会象数学一样在某种情况下有个极限。但是个体的相比之下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的,每个个体按道理都应该向更高的修养目标进步。首先说学问,也就是知识水平。可以说这个世界聪明的人大有人在,更有绝顶的天才。但是人的寿命毕竟不过百年而已。能学到的东西实在有限。其次再说做人,我个人觉得做人的学问实在不像心理学、高科技那么难以把握,仅仅祖先留下的遗产,就足以整理出一个如果能照做完全可以成为“圣人”的小册子来,只是很多时候,自谓“聪明”的我们人类并不乖乖的照做,而把原因统统归于社会现实的羁绊。------ 我想,一个人哪怕掌握世界上最多的知识和学问,他也未必能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弄很清楚吧?就象讲堂的老师讲的那样,我同样也以为,做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提高个人的认知力和辨别力,通过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支持的,什么是该该反对的,从而从内心出发做我们自己,而不是违心的去做一些自己都否定的事情。而现在的我们,有太多糊里糊涂的人,无论政坛,无论学坛,也无论艺术,更不要说娱乐圈,大家很多人对于最根本的“真、善、美”都分不清了,造假和违心无处不在,令人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从内心就无法提起足够的期望,大家都变得很茫然,唯一不茫然的,无非是一己之私,这,哪里还有什么“修养”可言? (这篇文字有中断,我想我的推理并不那么顺畅,但是我觉得,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是我们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国家也如是,否则,我们跟无头的鸟没什么区别,飞到哪里完全不由自主。)问题三:完美世界中养灵是什么境界 那不是境界,是伴随终生的问题四:养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修心养性呀,就是让人心不致动荡不安,达到陶冶情操,平衡心态,事事想得通,顺其自然规律,积极适应环境,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做到控制好自己心情,不生不切实际的妄念。这样人体心情处在心平气和状态下,生理功能平和有序,达到功养生保健,心理平衡,心态良好,这种状态就有利于身心健康。问题五:人的最高素养境界是什么? 俩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问题六:德国人养花追求什么样的境界 心旷神怡 高雅的 生活态度问题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心要清净,不能有恶念!一心向善。会达到你养生的效果,不会生病。免疫力高。延年益寿。放下,恭着,分别,妄想,恐怕是最高境界了问题八:职业道德修养境界可以分几个层次?最高境界是什么? 三个境界。
1、献身型境界。
2、雇佣型境界。
3、尽职型境界。
最高境界是献身型境界。问题九:寡言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什么意思 寡言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面对是非,少说多听才能明白原委;置身喧嚣,人进我退才不会迷失自我。口,不能随心,得有尺度;欲,不能随性,得有节制。尘世的喧嚣,皆因人心;世间的浮躁,皆因人言。寡言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静下来,才能听到最真的声音。问题十: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老序
  • 2020-02-20 15:38
没有前世的,缘分可遇不可求。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19-05-24 01:44
疑心生暗鬼,那只是你个人的感觉罢了,对方的感觉未必如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