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23:46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4-12 02:16
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于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请你回答:
(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
(2)请你根据短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
(3)文中谈到:初冬的夜晚,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意思是说“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4-12 02:41
解:(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2)只有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霜是在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形成固态的小晶体.故不是从天上降落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4-12 03:10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