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将 http://www.schjzx.com/jg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576
中的内容复制在WORD上发给我就OK了怎么将这个网站的内容复制下来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4-30 17:5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04-30 19:11
浅论古代诗歌中的实与虚o:p>
合江中学语文组 林瑊
诗歌可以说是各种文学样式中语言最凝练、想象最丰富、韵律感最强的一种。所以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直以来为世人所喜爱和称道。
而古代诗人通常有着丰富的知识、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任意驰骋的想象,所以在诗人的笔端,也流露着无数的含蓄之美。诗人们随时随地都在发掘这种美,他们往往寄情山水,抒其广阔襟怀;他们也会借物写己,托其鸿鹄之志。这时,诗人们为了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感情更加准确浓郁,韵味更加悠长,所以,他们往往会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来给诗歌润色、添彩。
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将眼前所见、耳中所闻、亲身体验之事直接道来,(类似于佛教所说的“六识”中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虚写则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自己的心中所感,(类似于佛教所说的“六识”中的第六识——意识)。
古人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或情绪的时候,往往将虚写与实写结合起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这个时候,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所以,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我们当如何来看待诗歌中的实与虚呢?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这么看: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我们可以直观感受的往往就是实写,我们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受的往往就是虚写。所以实写比较容易理解,而虚写更需要读者联系自己的人生去感受。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
1、已逝之境。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现在就以一些古代诗歌为例来具体谈谈诗歌中的虚与实的问题:
一、实中有虚
这一类的诗歌比较多,有些诗人大量描写眼前之景,来暗含心中之意,这种写法含蓄而有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首先来看看大家耳熟能详的王之焕作品《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当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写的是实景,一山一水历历如在眼前;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由实见虚,把景物与自己的胸怀连成了一片,从视野的广阔,可以想见胸襟与抱负的远大。并且,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所以说这是一首实写与虚写完美结合的作品。
再如北宋人宋祁,人称红杏尚书,他的名作不多,但因他有一首《玉楼春》,却名震词坛: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可谓精彩绝伦,王国维认为此词中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一“闹”字有何妙处呢?在此词中,有了这一“闹”字,诗人便将春意“浓”之虚转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这一个字看似简单,却蕴涵了热闹的景象于其中,可以说是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我们再设想,如果将这一“闹”字换成其他字眼,当然撇开压韵的因素来说,假设换成“好”、“满”、“浓”、“足”、“盈”等等,都没有这一“闹”字来得生动形象。
又如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都是实景,而其中却暗含了虚景——六朝古都的繁华。虽然作者没有将六朝景象直接展示在我们眼前,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的车水马龙、富贵繁荣,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那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了。
二、虚中有实
在这一个环节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了,此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想象中的仙境(虚),如“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等,但其实作者对这些虚境的描写是为了反映当时的黑暗现实(实),诗人将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白居易有一首《夜雪》,此诗的写法极有特色: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在这首诗中,诗人意在表现门外的雪大之实,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去描绘大雪纷飞之貌,也没有描写积雪覆盖之景,而是处处从虚处落笔,由寒冷的床褥、窗外的明亮、雪压折竹的声音来衬托大雪之大,尤其是末句从声音的角度入手,反而让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作者用自己的“耳听”之虚来凸现外面雪大之实,这一写法实在是妙不可言!
三、虚实结合
诗人往往直接将虚与实结合起来,让诗歌的已经更为开阔,这在古代诗歌里面用得相当广泛,这里我们就再来看看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佳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这首词作当中,作者在上阕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了离情别绪,描摹出了一幅秋江别离图,从而细细地描述了送行时候依依不舍的场面。而下阕在作者的一番感慨之后,却引出了自己对今后生活的思索,从“今宵酒醒何处”一句起,就是作者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小舟离岸后,词人酒醒梦回,此时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这是何等的冷清啊!“此去”以下几句,词人以情会景,他由“今宵”而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而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却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可以说,这首词除了景物描写对气氛的渲染相当到位以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之景与遥想之情融为了一体,所以,这首词的下阕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千古名句,供后人欣赏、感怀。
再例如姜夔《扬州慢》中,作者先写了一个虚景“过春风十里”,写了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杜牧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句);然后又写了实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象。而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另外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这样的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第三句乃是游子自身的描述,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整首小令字数不多,却极其凝练地把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在秋日的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的情态真实动人地展现出来了。其中的“枯藤”“人家”“瘦马”等意象构成的是“实境”,而曲中由景物的组合而渲染的悲伤萧瑟的氛围以及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则是“虚境”。进入“实境”,这还只是“显象”,而进入了“虚境”才能真正地“悟意”。所以,着是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典范之作。
中国的诗歌讲究含蓄,宋代诗人梅尧臣也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所以诗人们常常用上了这样的曲笔,将虚写与实写结合起来,让诗歌中的虚与实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让自己的诗歌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给大家留下无限的空间,供读者品尝、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