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关于刘备的人品…

答案:6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6 10:41
  • 提问者网友:王者佥
  • 2021-05-16 06:28
大家也知道演义里面把刘备夸成大贤大德之人…但是大家在幽默周刊之类的杂志上面就经常看到说刘备这个大耳贼虚伪呀!伪善之类的…到底刘备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历史材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5-16 07:02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雾月
  • 2021-05-16 11:22

无须多言

请看两个情节

历史真实存在的

携民渡江

火烧连营

足以看出刘备是什么人

  • 2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5-16 09:55
刘备的人格魅力 先打个比方,假如你出身卑微,衣食无着,忽然有一位相貌堂堂就象你自己的父兄一般对你友善关切的问候,聊天中你了解到他不但见识广博,言语诚恳,而且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此后你跟随着他,发觉他意志坚定又待人宽和,不但管你吃穿,而且关心爱护你,和你吃同样的饭菜,睡同一张床铺,甚至跟你用同一个饭盆吃饭……你会有什么感触? 三国时期刘备忠实的部下当时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魏书》是站在曹魏立场说话的史书,司马光曾对该书作出“魏书多妄”的评价。然而该书的作者都不能不对他们的敌人由衷敬服,《三国志》援引其文曰:“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座,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经查,这里的“簋”指盛食物的餐具,圆口,有两耳。实际上就是饭盆。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刘备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出于什么,常人是绝做不到的。这里我主要是钦佩刘备居然能和下人在同一个饭盆里吃饭。试想那时饮食卫生条件那么差,瘟疫流行,身为高人一等的皇亲国戚,或者是号令一方的统帅,能放下自尊自矜,和下人一起在同一个碗里吃同样的东西,这本身就令人感动。 再举个例子,曹操征徐州的时候,刘备起兵救助。曹操纵横中原,军势强盛,鲜有敌手,刘备并非不知道,这一去很有可能就是以卵击石,不但要与名震天下的曹操结下梁子,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全,但是仅为了一个义字,他还是慷慨赴援。那时敢公开跟曹操为敌的人不多,而象刘备这么弱小的自保还来不及,居然会为了救别人甘于自毁前程,怎么能不叫天下人信赖仰望? 甘冒生死愿意跟随刘备救徐州的,除了他手下的一千多名兵士以外,还有部分乌丸胡人和饥民数千,这些都是出于对刘备的敬仰而愿追随他同生共死的百姓,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刘备的确很得人缘。 此后的三让徐州更是不必说了,陶谦放着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不理,放着鼎鼎大名、近在寿春的袁术不理,放着名声和地位都要高于刘备的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不理,偏偏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完全是出于对刘备人品的绝对相信。就连北海相、孔夫子的后人孔融也持同样观点。 此后,刘备几经周折,寄身荆州,荆州牧刘表名义上对刘备以兄弟相称,但心里对刘备有戒心和疑虑,甚至暗使部将要加害刘备,但刘备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仍能诚心实意地对待刘表。刘表死时,正值曹操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的次子刘琮瞒着刘备向曹操投降,刘备不得不率众向南转移,到襄阳城下,诸葛亮劝刘备立即袭取城池,攻灭刘琮,以当时的形势,富庶的荆州唾手可得,然后接收整顿十数万荆州甲兵,以大河坚城为依托,以充足的人口和和粮饷为后盾,起兵抗曹,未必那么快就招至大败,甚至胜负也未可知,这完全是一招好棋。但是刘备却念及和刘表的情谊,最终叹道:“我不忍心啊。刘荆州(刘表)临终前将孤儿遗母托付给我,我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背信忘义,死后有何面目去见他呢?”于是止军不前,驻马城下呼唤刘琮,是想劝他回心转意一同抗曹保护刘琮一起逃难。但是刘琮孺子“惧不能起”,情愿一条道走到黑。而荆州的士民百姓可不象刘琮那么想,他们宁愿跟随刘备南奔,把自己的性命前程交给刘备,使跟随刘备的灾民队伍一下子扩充到十余万人。 这十多万人,几千辆辎重,互相拥挤塞堵,一天只能走十几里地,有人劝刘备:“别看咱们人多,可都是老百姓,能打仗的没几个,如果曹操的兵来了,拿什么抵御?所以应该赶快(甩开百姓)把守江陵。”刘备却回答:“要做成大事必然要以人为本,现在大家已经跟随了我,我又怎么忍心丢弃他们不管呢?” 说这句话需要极大的勇气,刘备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最后终于被曹操追及,兵败长坂。可见当时可以说是生死关头,曹操的精锐铁骑近在咫尺,一旦袭来必将使己陷于全军崩溃,晚逃一步,就要有性命之忧。刘备做出这样的选择,说明他选择携民南下,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有人说这是刘备拿百姓作为挡箭牌,掩护自己撤退,这种说法似乎欠妥。试想:假如你在野外被一群狼追逐,而你在逃跑的过程中又遇到一群羊,你是选择跟羊群呆在一块呢,还是选择继续逃跑?有人可能会问:不能这么比,曹操要追的是刘备,不是百姓,如果遇到百姓一定会置之不理,继续追击刘备的,这样百姓就不能当作羊群看待了。这话不假,那么不顾身后的敌人,慢吞吞地等着被追杀,这就是上上之策吗?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当你被狼追逐过程中,遇到一堆石头,你是选择与石头呆在一块呢,还是继续逃跑?你能寄希望于混在羊群里或石堆中,使狼群找不到你吗?你能寄希望于羊群或石头能帮你打退狼群吗?显然不能。所以,刘备当时的最好的应对之策只能是争取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较为安全的坚城壁垒,达到延长战役纵深,争取时间的目的,从面可以抓紧时间召聚兵马,巩固城防,完善自己的防御体系,除此之外别无良策,而刘备却选择了带着那么多老百姓,慢腾腾地行军,为了不辜负荆州士民百姓的信任,甘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义之举,是他人格魅力的最好体现,证明他的确具备卓越的政治品格。 当刘备携军民路经刘表的墓前,大哭祭拜道: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在那一刻,不但已情感三军,就连我这个后世的旁观者也差点落泪。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对此由衷地感叹道:“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这里的“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意思是:哪里仅仅是赠送美酒抚慰饥寒、口含药草探望疾患呢?) 还有一点,刘备曾遭遇过数不清的困窘和失败,例如他先败于吕布,后败于袁术,最后全军粮尽,吏士饥馁,弄到官兵们你吃我我吃你的地步,后又两度被吕布击败,又数败于曹公,妻子几度被虏,好几次险些命丧疆场,狼狈不堪。然而,他大志未泯,为了心中的理想,不屈不挠,故能屡仆屡起,在危难中,仍然能坚忍不拔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这种坚定的意志更是他人格魅力的另一种体现。也许后世人赞颂刘备和诸葛亮,不光是赞颂他们维护正统的忠义思想,更是在颂扬他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吧。 顺带说一点:刘备立志复兴的,不是腐朽没落的东汉政治,而是恢复西汉的盛世,完成天下一统。这从诸葛亮在《出师表》引述的刘备言论可见一斑。其文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每论及此,先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刘备为完成统一,戎马一生,没过几天安居日子,这种始终如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 3楼网友:玩家
  • 2021-05-16 08:27
怎么说呢?我个人还是很欣赏刘备的,用我的话说就是他是个老实人。我很庆幸他是生活在三国,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他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发展的,大家见善就欺,好人有好报只是个别好人的幸运。
  • 4楼网友:旧脸谱
  • 2021-05-16 07:46

1.《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    《三国演义动画版》中的刘备这件事一方面显示了刘备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刘备的急中生智和临危不惧,想想看,若是刘备只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与贼兵拼命,或是慌张被杀,还会有日后的昭烈皇帝吗?   2.《三国志》: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这不仅仅是刘备礼贤下士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刘备的个人修养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3.《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几人有如此气概?   4.《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   刘备在这种危急的境况下,仍然能保持镇静,不怒气冲冲。可见此时的刘备经过了岁月的洗练,不再是当年怒鞭督邮的年轻人了。   5.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势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见,刘备不仅不是窝囊废,而且十分勇敢好战,而法正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称道的。   6.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入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这件事后人认为其疑点重重,破绽多多,但无论如何,只通过谈话就了解了一个人的能力,这都显示了刘备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之强。   7.求田问舍   释源:《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沦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说解: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还有一些,历史方面的评价: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上表刘禅)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 5楼网友:毛毛
  • 2021-05-16 07:12
还是比较贤德,要不如何笼络诸葛孔明以及众位大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