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偷和盗有什么区别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21:14
  • 提问者网友:且恨且铭记
  • 2021-04-02 20:44
偷和盗有什么区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4-02 21:37
以下内容来源于网络: 盗窃的性质比偷严重: 盗窃也是偷,但不是简单的偷。 盗窃是一种常见的违法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盗”的本字写作“”,由“+皿”组成。“皿”,指盛食品的盘子,引申为指一切器物。“”的篆体为水和人的某种形体符号组成,查《说文解字注》“欠”,许慎解为“张口气悟也”,段玉裁注释说:“口部嚏下曰悟。”篆体中的“欠”,像一个张着大嘴打喷嚏的人,“欠”字边上再加水,而成为“”,许慎说:“慕欲口液也。”段玉裁进一步注释:“有所慕欲而口生液也。”通俗地说就是因羡慕某物而欲占有它而想得直流口水。 追根溯源,一个“盗”字,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盗贼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心理,如果只是对他人的物品羡慕得流口水,还只是产生犯罪故意,还构不成犯罪,那么,“盗”后再有一个“窃”字,就把犯意付诸行动了,“窃”,“穴+切”,“穴”指洞穴,“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穴者,就是指盗窃犯为了秘密地占有他人的财物,暗中掘壁洞、挖地洞、揭屋顶、撬门窗的种种行为。这样的“盗”和“窃”组合,不但反映了犯罪故意,也体现了犯罪行为,罪名就能比较完整地体现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许多口语中把盗窃犯说成“小偷”或“贼”。《说文解字》所收的字中没有“偷”,只有“媮”字,“媮”由“女+俞”组成,“俞”《说文解字》放在舟部,篆书如一人坐独木舟,许慎释为“空中木为舟也”,是指把一棵巨木挖空后渡人的独木舟,“媮”,乘坐独木舟的女人,许慎释为“巧黠也”,意思是:一个机巧、狡猾的女人。在早期古汉语中,“媮”有苟且、刻薄、不厚道的意思,都由“巧黠”的本义引申出来,当时“媮”字还没有偷盗的含义,所以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后下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著名的“约法三章”中用的是“盗”字。最迟到了清代,“媮”有了偷盗的引申义,并写成了“偷”。清人段玉裁在给许慎的《说文解字》作注释时,在“媮”字下注释说:“偷盗字当作此媮。”人们总以“小”来修饰和限制“偷”,小偷者,偷鸡摸狗品行不端之人也。 “贼”,《辞海》中罗列的义项有五:①伤害,败坏;②虐害,杀害;③一种害虫;④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或外来侵犯的人;⑤盗窃犯的通称,亦专指小窃,也形容鬼祟不正派。从“贼”的组字结构来分析,贼由“贝+戎”组成,“贝”表示为财物,“戎”表示为获取财物的凶器,使用凶器、采用暴力获取财物,在刑法的规定上已是一种抢劫犯罪行为了。因此,“小偷”和“贼”都不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盗窃犯。 战国时代李悝制定法经就是盗法和贼法分列,至隋唐才将盗法贼法合为贼盗律,但盗和贼的概念十分明确,量刑判罪相差悬殊,其后历代的律法中盗和贼的概念也非常清楚。但是法律条文是一回事,官吏和百姓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又是一回事。其实,在春秋时代“盗”和“贼”就常常混淆不清了,《荀子·正论》指出了由于概念不清,形成了“盗不窃,贼不刺”的现象。杨琼在给这句话作注时写道:“今多以劫杀为盗,私窃为贼”,并进而分析说:“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 现行刑法规定的罪名更清楚地反映了犯罪的行为特征,同样是非法占有财物,因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同而规定了不同的罪名和量刑标准。如秘密窃取财物是盗窃;使用暴力劫人财物是抢劫;乘人不备掠人财物是抢夺;制造谎言隐瞒真相、骗人财物是诈骗等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4-02 22:05
偷的性质没有盗那么恶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