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传言必察》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15:58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03-22 17:57
《传言必察》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3-22 19:21
【译文】:
那些能说不能不考察,数传而白为黑,黑是白。所以狗似玃(jué),母猴玃(jué)似,母猴似人,人与狗那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之所以大超过了。
听说后审,就是幸福了;闻而不审,不如不知道了.齐桓公听说管仲和鲍叔,楚庄王听说孙叔敖从沈尹筮,真的啊,所以国家称霸诸侯的.吴王听说越王勾践到吴国的太宰嚭(pǐ),智伯听说赵襄子在张武,不清楚的,所以国亡身死了.
凡是听到他说的话一定要仔细考察,对于人必须证明的理由.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kuí)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传达给天下,于是让重黎发夔在杂草丛中的而进的,舜任命他为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调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还想多找人,舜说:“音乐,天地的精华啊,得失的原则。所以只有圣人才能和快乐的根源。夔(kuí)能和他,以平天下,象夔(kuí)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kuí)一足’,不是‘一足”了.“宋国的丁家没有井,而外出打水,常常一个人在外.到他家挖井,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了,传言说:“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的,被宋君听到.宋君派人询问丁氏,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个人的.”要听到的是这样,如果不是没有听说过的.子夏的晋,经过卫,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师三豕过河.”你夏说:“不是啊,不对的。其实自己和三个相近,猪与日相似.”在晋国而问的,那么说,晋师己亥过河呢。
但这不是拒绝多类,多类是而不是,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这就是圣人所谨慎的.那么,怎样谨慎?因为动物的情感和人的感情,认为所听到,就得到了。
原文如下: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该书阐述的是对传闻中的事物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