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主要说明: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6 01:10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2-15 05:35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主要说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2-15 06:36
B.人们普遍重视进士科

明经科是古代科举科目,内容较浅,所以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少知儿,应该是五十少进士吧。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已经算年轻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2-15 09:02
三十岁才考过明经,说你是苯蛋。
考明经的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
五十岁考过进士科!你是个天才!
进士科在当时不好考,五十考过进士科,很正常。
  • 2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2-15 07:39
B吧。
由于明经只考诗词歌赋,所以三十岁考过算年龄大了。进士科不仅如此,还要考政治诸如管理、时务策,所以50岁考过都算是年轻。这说明了两科之间不同的差别。
  • 3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2-15 07:25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唐朝时出现的说。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而言。
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明经,二是进士。
经,是指儒家经典,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经”,就是对某一经研究的很透彻,主要的参考书是唐初孔颖达奉召撰定的《五经正义》。既然有了规定的参考书,那么“明经”就相对容易了。所以好好读书的话,很年轻就可以明经。深入的说,明经,是对两汉及南北朝原来的传统选取官吏方式的继承。(注意,科举始于隋朝,实际盛于唐及以后以至于清末)考了明经的,可以做县官之类的官员。
进士,是唐代的重要的科举方式。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规格很高。重进士的人,不仅仅要通经——通达五经,而且还要诗词歌赋、时政策论的能力。由于唐朝对个人才华的重视,所以“唐诗”冠绝。因为考试时,没有标准的答案,所以就涌现出了各种才子,有些确实有才,但也有庸才,而如“李杜”等也空留报国之志。所以,有些人,到了五六十岁还不能中进士。我们以前学过的《范进中举》的举人就是进一步考进士的前提,“三苏”一家三口中进士,更成为千古美谈。
只能粗略的介绍了。深入的分析很有很多。此题,主要考 唐代的科举制度的主要形式,即:选取官吏的方式与之前的变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