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数人很难持续学习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4 14:35
- 提问者网友:轻浮
- 2021-01-23 13:56
为什么多数人很难持续学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1-23 15:31
也许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更重要了。就像美国投资家芒格所言,“我非常幸运,在读法学院之前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帮助更大。再拿巴菲特来说。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一半时间是在看书,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
学习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你每天只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即可;说复杂也复杂: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学习效率低且方法不科学,总是很难持续学习?
一位读者写邮件问我:总有那么多想看、在看但是看不完的书,怎么办?
这是年轻人经常碰到的一个学习问题。
假如你是锤子,或许会将每件事都当成钉子。当你的工具箱里面锤子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搞定形形色色的钉子。
学习也是一件复杂的事。就像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所言,别再浪费时间去寻找最优学习方法了,学习常常同时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
*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项技术、战略或合作上的能力;
* 第三是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会相互干扰,你不要奢望用一把锤子来应对学习的所有层面,那只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这一点是“反常识”的,与多数人的直觉违背。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人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混淆三个不同层面的事情,最典型的莫过于,当你具体开始做一件事情,却会转而思考此事的意义,思考来思考去,意义总是容易受到质疑,于是容易半途而废。
思考目标有两类方式:关注抽象的“为什么”与关注具体的“是什么”。在计划阶段,人类倾向关注为什么,此时需要补充思考可行性,一旦开始执行,应更多考虑是什么。
这背后的原理是认知科学近些年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旦开始实现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这也是进化带来的漏洞之一。
智力竞争主战场,其领域一定是特定的。从这些特定领域中能抽象出来的通用知识,往往偏“元认知”——反映大脑的工作规律,能帮你逆向黑客大脑。在学习开始前,你需要调整自我期盼,更多思考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在学习开始后,你需要少谈主义,多谈方法,关注如何做。
因此,你需要习得元认知学习法的三要素:主题学习(Theme learning);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与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简而言之:
* 主题学习:在学习做什么上,用模式说话,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 深度学习:在学习如何做上,用深度说话,偏见大于平庸。
* 行动学习:在学习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
如果我们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作一个树形结构:
* 在学习早期,你常常需要执行主题学习,通过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儿;
* 在学习中后期,你常常需要深度学习,借助于深度优先搜索,突破学习的平台期。
在学习中后期,如果还是过于追求模式,总是执行对知识的广度优先搜索,则会陷入一个典型的思维弊端,容易长期停留在学习的平台期,对较肤浅的、并非投入许多时间与精力换来的成果了解极多,但是难以迈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回到那位读者的问题。我当时给他的建议是:你需要转换视角,从输入角度改为输出角度。请将你的目标切换为:我想写的读书笔记、在写的读书笔记完成如何?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你都应该采取行动学习,坚持输出大于输入。学海无涯,苦作舟,乐作帆。大体上,学习知识会经历几个阶段:
1. 对领域的偏好: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
2. 对模式的偏好:牛人辈出,吓得自己以介绍牛人为荣;
3. 对共鸣的偏好:有了一定独立思想,渴望人群的响应;
4. 对时间的偏好:开始触摸到真理的存在,并愿意放弃一些外在,甘于平淡。
多数人注定终其一生,是以阅读别人的图书为主,被他人创作的模因附体;然而,这世上,总有少数人,以创作者的姿态存在。独上高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终身学习”的背后,一定是你的内心有一只好奇的小猫咪……
学习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你每天只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即可;说复杂也复杂: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学习效率低且方法不科学,总是很难持续学习?
一位读者写邮件问我:总有那么多想看、在看但是看不完的书,怎么办?
这是年轻人经常碰到的一个学习问题。
假如你是锤子,或许会将每件事都当成钉子。当你的工具箱里面锤子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搞定形形色色的钉子。
学习也是一件复杂的事。就像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所言,别再浪费时间去寻找最优学习方法了,学习常常同时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
*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项技术、战略或合作上的能力;
* 第三是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会相互干扰,你不要奢望用一把锤子来应对学习的所有层面,那只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这一点是“反常识”的,与多数人的直觉违背。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人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混淆三个不同层面的事情,最典型的莫过于,当你具体开始做一件事情,却会转而思考此事的意义,思考来思考去,意义总是容易受到质疑,于是容易半途而废。
思考目标有两类方式:关注抽象的“为什么”与关注具体的“是什么”。在计划阶段,人类倾向关注为什么,此时需要补充思考可行性,一旦开始执行,应更多考虑是什么。
这背后的原理是认知科学近些年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旦开始实现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这也是进化带来的漏洞之一。
智力竞争主战场,其领域一定是特定的。从这些特定领域中能抽象出来的通用知识,往往偏“元认知”——反映大脑的工作规律,能帮你逆向黑客大脑。在学习开始前,你需要调整自我期盼,更多思考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在学习开始后,你需要少谈主义,多谈方法,关注如何做。
因此,你需要习得元认知学习法的三要素:主题学习(Theme learning);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与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简而言之:
* 主题学习:在学习做什么上,用模式说话,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 深度学习:在学习如何做上,用深度说话,偏见大于平庸。
* 行动学习:在学习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
如果我们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作一个树形结构:
* 在学习早期,你常常需要执行主题学习,通过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儿;
* 在学习中后期,你常常需要深度学习,借助于深度优先搜索,突破学习的平台期。
在学习中后期,如果还是过于追求模式,总是执行对知识的广度优先搜索,则会陷入一个典型的思维弊端,容易长期停留在学习的平台期,对较肤浅的、并非投入许多时间与精力换来的成果了解极多,但是难以迈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回到那位读者的问题。我当时给他的建议是:你需要转换视角,从输入角度改为输出角度。请将你的目标切换为:我想写的读书笔记、在写的读书笔记完成如何?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你都应该采取行动学习,坚持输出大于输入。学海无涯,苦作舟,乐作帆。大体上,学习知识会经历几个阶段:
1. 对领域的偏好: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
2. 对模式的偏好:牛人辈出,吓得自己以介绍牛人为荣;
3. 对共鸣的偏好:有了一定独立思想,渴望人群的响应;
4. 对时间的偏好:开始触摸到真理的存在,并愿意放弃一些外在,甘于平淡。
多数人注定终其一生,是以阅读别人的图书为主,被他人创作的模因附体;然而,这世上,总有少数人,以创作者的姿态存在。独上高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终身学习”的背后,一定是你的内心有一只好奇的小猫咪……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