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三国两晋南北朝陵墓特点简述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4 21:12
  • 提问者网友:练爱
  • 2021-11-14 02:02
三国两晋南北朝陵墓特点简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11-14 02:4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墓工程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因连续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曹丕、司马懿等都提倡节葬,不筑坟丘,不建寝殿,不造围邑神道。

  西晋时虽又起陵,但规制和墓室都远小于东汉时。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起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南朝帝陵

  进入南朝后,经济有所发展,帝陵也大于东晋时。

  宋、陈二代帝陵散列在南京,齐、梁二代的帝陵则集中于丹阳,形成较大的陵区。

  根据近年发掘的,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诸陵大都倚山而建,前临平地。

  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处开挖,平面椭圆形,砖墙,上为椭圆穹窿,长约10米,宽约6米。墓室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墓室上有厚约10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5米左右的陵山。墓室和甬道壁镶嵌模压花纹砖,拼成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墓前建有享殿,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左右连陵墙。

  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长一公里以上,称为神道。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南朝帝陵均遭严重破坏,墓室坍毁,地面只有少数石兽保存下来,石柱、石碑也均残毁。

  石兽有二种,一种躯体较瘦,头足较长,身上雕刻较多纹饰,只用于帝陵,一般称麒麟。另一种躯体肥壮,短颈长鬣,略似狮子,身上无多雕饰,只用于王侯墓,一般称“辟邪”。现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长3.32米,腰围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为整石雕成,异常壮伟。
  石柱又名墓表,下为雕双螭的柱础,础上立柱,雕饰分三段:下段雕若干条凹棱,如古希腊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绕柱身雕绳纹连于平版,作绑捆状,版上用阴文刻“某某之神道”等字;上段雕与下段正相反之圆面凸棱,柱顶承托一个雕有一圈覆莲之圆盘,盘上雕一与神道入口石兽相同之小型兽。整个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劲,是很优秀的建筑石雕。

  综观现有诸南朝墓前石兽、石柱,兽形似狮而有翼,源于东汉之辟邪,有可能是东汉通西域时受西亚影响所致。石柱下半之凹棱也始见于东汉墓,也可能是间接传自古罗马,但经东汉、南北朝数百年加工改造,已经中国化,表现出古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同化的能力。

  文成帝冯皇后陵墓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时的帝陵尚未发现,只在山西大同方山发现了文成帝冯皇后的陵墓。

  墓建于公元484年,先筑土台,台面开挖墓穴,内建砖砌的方形前室、后室,中接甬道。前室筒壳顶,后室方锥顶,室高均7米。墓上封土下方上圆,底方120米左右,高近23米,体量远大于南朝诸帝陵。陵南600米原有石殿,称永固堂,堂前有石兽、石碑,四周有围墙,南门外有阙,是传统陵墓的布局,惜已全部毁去。

  洛阳邙山部族葬区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自选陵域于洛阳西北之邙山,以后的宣武帝、孝明帝陵分列左右,又把以前七世魏帝的子孙和建国以前同属一族中的同族和他族人子孙都葬在这一陵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部族葬区。这种部族集中葬法是鲜卑族习俗,沿用数世成为传统,为唐代帝陵有大量陪葬墓之起源。

  北朝崖墓

  北朝后期还存有少数崖墓。公元540年,西魏文帝乙弗皇后去世,便在天水麦积山崖壁开凿墓室安葬,即现今麦积山的第四十三窟。窟外檐雕作三间庑殿顶殿宇,前室设佛像,后室雕作低矮的矩形墓室。东魏权臣高欢死后,虚葬于邺城西北之义平陵,另在鼓山石窟寺凿穴葬之,即今北响堂山石窟,但其墓穴至今尚不能确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11-14 05:06
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31处,有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以齐、梁两代为多。从保存较完整的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石刻观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石兽有翼,一般呈蹲伏状,劲健有力,造型雄伟,是以整石雕成的立体圆雕,体长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与汉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出雕造技艺的长足进步和完全不同的时代风格,即由凝重古朴转向优美生动。神道石柱是在双螭盘曲的底座上树起多楞的柱体,有的是24面体,有的多达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状,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体上都是有铭刻的方形石额,柱端托一刻仰莲纹的圆盖,盖顶中央蹲一小型石兽,整体造型秀美挺拔,端庄而又富有变化。石碑体形巨大,圆额有穿,座于龟趺之上,稳重有力。这3种石雕组合在一起,显得颇为庄严宏伟,但又生动多变,表现出南朝大型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
  • 2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11-14 04:03
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31处,有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以齐、梁两代为多。从保存较完整的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石刻观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石兽有翼,一般呈蹲伏状,劲健有力,造型雄伟,是以整石雕成的立体圆雕,体长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与汉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出雕造技艺的长足进步和完全不同的时代风格,即由凝重古朴转向优美生动。神道石柱是在双螭盘曲的底座上树起多楞的柱体,有的是24面体,有的多达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状,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体上都是有铭刻的方形石额,柱端托一刻仰莲纹的圆盖,盖顶中央蹲一小型石兽,整体造型秀美挺拔,端庄而又富有变化。石碑体形巨大,圆额有穿,座于龟趺之上,稳重有力。这3种石雕组合在一起,显得颇为庄严宏伟,但又生动多变,表现出南朝大型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
chaoxizhesi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