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事情告一段落的句子,边塞诗人及诗有哪些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9:11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4-05 01:26
事情告一段落的句子,边塞诗人及诗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4-05 02:24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高适(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终韶州长史,韶州即今广东曲江。高适早年便随父亲旅居岭南。高崇文后来死在任上,高适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高适在诗中多称自己住在“宋中”、“淇上”、“濮上”。宋中是当时的宋州睢阳郡,其地为今河南商丘。淇上是当时的卫州,今河北卫县;濮上是当时的濮州,今河南信阳,两个地方当时都在黄河以北。位于淇、濮与宋中之间的就是梁,当时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高适自己在淇上有一所别业,但收入很有限。父亲死后,高适贫苦无依,靠着向亲朋好友索求借贷维持生计,这就难怪他的行迹会遍及梁、宋、卫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了。?
高适的性格,拓落不拘小节,务功名,尚节义,喜言王霸大略,衮衮不厌,属于心胸豁达、擅长纵横论辩的一类。他不愿意耕作,不屑于料理他那份田产,也就是“不治生事”。历史上像他那样不治生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演。刘邦和他的二哥“刘仲”比,刘演和刘秀比,都是出名的能“不治生事”。当然,高适所生逢的年代天下太平,李唐的运脉正隆,他不可能有什么非分之想。然而自宰辅以下还是可以做的,这个志向也已经不小。偏偏他又耻预常料,不愿参加普通的进士考试。耻预常料,那就是想要考取特科,即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这却要等待机会,因为它不是年年都有。谁知时光飞逝,一等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光阴,即使是从九品的小官做起,熬年头也该熬到郡太守一级了。可是,高适等到两鬓染霜,依旧是两眼空空。万般无奈之下,他就只有效仿他的同乡、汴州雍丘高阳乡的郦食其,做不成儒者,便做酒徒。?
《新唐书》说高适“少落魄”,应邵解释“落魄”之义,是“志行衰恶之貌也”。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高适“隐迹博徒”。那么高适当时的志行之状,就可想而知了。酒之意在于狂,博之意在于赌,高适就在以他的全部生活作赌注,宁愿成为酒徒,宁愿生活一贫如洗,也要赌。凡赌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一朝成名,要么一落千丈。这期间高适的诗中常露出两种口风:一是胸怀大略,显出随时可以身干青云、青紫俯拾的气象;一是甘愿做一个草莽野人,隐迹田园而不求闻达。这就是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之意了。放出这样两种口风有个好处:一是有了功名,足以显示出自己胜人一筹,我本不愿为官,但朝廷圣明,贤才必用,天命下达,我怎忍违之?即使终生不被任用,那也是我性情所好,不是我一心想做官而遭别人嫌弃,不能因此怀疑我的品行才智。?
唐风豁达开放,士人求取功名都直言不讳,上书阙下,往往自报家门。李白有《上韩荆州书》,杜甫有《三大礼赋》,高适有《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与《留上李右相(李林甫)》二诗。李白文中说:“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杜甫说:“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他们言语之大,情意之急切,已到了直接伸手要官做的地步。偿在后世是不多见的,但在唐代却很一般。从这点来看高适当时的工于心计,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心计归心计,嘴上说归隐,外人看不出,而在高适自己心中却不能不焦急。而且,随着岁月蹉跎,他是越来越急,简直称得上是心急如焚了。古往今来赌输了,徒具英雄气概而老死于妻儿之侧的人,不计其数,高适很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然而,高适赢了。他这一出人博徒,果然才名便远。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后世的英雄......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