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02:06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3-22 05:01
本大题共两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1.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了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03-22 05:23
【答案】1.D2. 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 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院里的普遍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佘樂
- 2021-03-22 05:54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