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谁知道中药预防瘟疫可行吗--从中医角度谈瘟疫的预防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08:24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3-19 19:45
谁知道中药预防瘟疫可行吗--从中医角度谈瘟疫的预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3-19 21:02
有人初步估算,SARS给全球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除此之外,对人类因精神恐慌造成的损伤更是不易估量。如今,瘟疫过后,痛定思痛,在下一次类似SARS的瘟疫侵犯我们之前,中医应该做些什么,中医药应该在预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我们从中医文献中寻找预防的理论依据。人体发病的关键,取决于机体抗病邪的能力,《内经》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 著名温病学家吴又可也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2]。他还说:“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2]当人体寒温失调,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正气受损,卫外能力下降时,风热病邪可乘虚侵入机体,导致本病发生。除此之外,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气候变化有正常变化,也有反常变化。如果春季应温反热,气温上升较快较早,起伏变化较大,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古人十分注意观测气候变化规律与疾病的关系,以防患于未然。这些记述并非迷信或占卜之辞,而是古人在天地人一体思想指导下,对气候变化和疾病相关性长期观测、追踪的归纳总结,其目的在于有备无患。对瘟疫的预防,《内经》提出了安正避邪的总原则。一方面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原则;另一方面还强调必须遵守“避其毒气,天牝从来”[1]这一被忽视的避邪原则。“天牝”,指鼻孔,就是说,一定要避免从呼吸道传染“毒气”。
由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厉气,即无传染源存在的时候,人们无需祛邪,只需扶正。未毒先解,把治疗药当成预防药使用的作法是不正确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我国有人把一些清热解毒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之类当成预防流感、上感之类病的药物,孰不知“是药三分毒”! 中药是 “聚毒药以供医事”,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对未病之人多用祛邪之药,势必损伤正气,如补气药吃多了上火,清热解毒药吃多了腹泻,与预防发病的初衷南辕北辙。如同抗生素一样,没有人会好好的服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现若出现病未预防,又变生他病,是药之过,方之过,抑或是人之过?所以,笔者认为,健康人无需服用中药预防。预防涉及社会、生活、心理、卫生习惯、道德等多方面有关因素,要想正气充沛,完全有其它方法可以做到,如中医养生之道就提倡:①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善于运动而提高体质;②饮食有节,合理饮食为要;③精神内守,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恐惧、焦虑,心静神安,为健康长寿之要。 一旦瘟疫降临,陆续出现了感染者,那么易感人群在尽量“避其毒气”的基础上,就要考虑药物预防了。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选用同一药方呢?按照中医理论及历代中医名家经验,最好听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各人体质的偏胜偏衰,辨证用药纠偏,如阴虚则滋阴,阳虚则扶阳,气虚则补气,血虚则养血,偏寒者需温,偏热者需清,偏湿者宜淡渗分泄,关键在于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寒热,达到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并保持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一致,以达到“阴平阳秘”,邪不可干的状态。 虽然扶正祛邪最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用一个或数个处方,去预防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间,尤其是不同体质人群的发病,失去了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是一大优势,但也造成一些局限,如六七十年代腺病毒肺炎、麻疹肺炎一度流行,蒲辅周老先生到儿童医院治疗腺病毒肺炎,效果极好[3]。可是因为蒲老的那一套经验辨证施治变化莫测,二十几个方子、五六个原则,不好掌握,难于推广。而儿童医院王鹏飞的方子就八味药,相对固定,效果也不错,最终得以推广[4]。况且疫情一旦来袭,时间就是生命,根据疫病发病特点即某一疫病皆有相同症状,来追求治疗的针对性是可行的。其实这个观点古而有之,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或盛行之年所患之症,纤悉相同,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2]。因此要重视“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吴又可深刻指出:“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位加减之劳矣。”“北方天气之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燥化也”,“南方天地之气化皆湿,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湿化也”[5]。由此推之,疫病初起时期,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也是争分夺秒地紧张,这时,每一地域针对性地使用同一方药预防是可能的,当然,在治病救人的紧要关头,讨论应该用一条方或多条方药是无谓的,因为没有科学实验证据证明怎样运用中药更为合理有效,只要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均可一试。在没有传染病的“和平年代”,我们应着眼于提高免疫功能,同时要有流行病学的科研数据来支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议联合疾病控制中心在小区方面做一些研究。比如针对流行性感冒这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界应该做药物筛选研究,这些筛选可与中医理论思路结合起来,如对清热解毒方药或芳香化浊方药这些不同种类的药方做一些系统研究,不仅为预防流感,对今后开发中药新药也有帮助。 在SARS在香港肆虐期间,我们中医药研究所就依据人们共同面对的SARS的性质、病因病机,以及人们共同生活的地域的特点,拟定易感人群适用的千人一方---抗毒补肺汤,由桑菊饮合玉屏风散,即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芦根、黄芪、防风,再加上现代药理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大青叶和黄芩组成,共12味。本方药派给直接与SARS患者接触的高风险的医护人员服用,经观察,似有预防作用(另文发表)。从中医理论角度来分析,根据SARS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归于中医“温病”范畴,综观全方,桑菊饮用于温病初起,辛凉解表,而玉屏风散主要用于气虚症,补肺益脾,固表止汗,而黄芩与大青叶为苦寒之品,用于此方,是基于现代药理证明其有抗病毒作用。所以,整体而言,本方偏寒,主要有清热解毒作用,兼顾正气,用于此,并无大过,但若吹毛求疵,进一步分析,甘温益气之品及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讲,实无可厚非,但从中医理论来看,造成SARS流行的是湿热疫毒,病性本身属热、属实,初起病位在表,根据中医“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等治疗原则,理应因势利导、轻清宣透伏邪为是,即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亦应以清养肺气为主,而甘温补益之品恐有助热生火之弊,而大队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也可能有“药过病所”、苦寒伤胃之嫌,加之香港地处中国南部,气候炎热潮湿,生活在此的人群体质具有热、湿的共性,中医主张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所以处方时应兼顾南方人“湿邪内伏”的体质。日后若有需要拟定抗毒补肺汤2号,应加强轻清宣透之品,减少苦寒清热之剂,同时加入祛湿之药,如选用生黄芪、白术、防风、荆芥、厚朴、扁豆、薄荷、香薷、生甘草。并期望能运用科学严谨的临床实验来观察其结果,确认有效之后,推向社会。事实上,我中心正在进行一项针对老人院人员,观察抗毒补肺汤预防流感功效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在当今中、西医并存的社会中,我们再来探讨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预防之间的异同。我们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三大原则是: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从这个角度而言,中、西医之间是存在许多共性的。比如前文所提 “避其毒气,天牝从来”的认识,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戴口罩、穿隔离衣是一个道理。中医还提倡 “兄发病而使弟他居”, 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隔离也是一致的。在传染源的认识上,中医认为传染病是由于“疫气”所致,而这个疫气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各种病原体。在一种新的传染病发生初期,无论中、西医对其认识总是不足的,只不过中医的特点在于辨证,即根据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进行治疗,而不是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换句话说,任何疾病,只要你有临床表现,中医就可以据此拿出一套治疗方案。尽管与西医寻找病原、直接对抗的方式不同,而且这种暗箱取物的方式在今天看来颇有些玄机,但在过往中医防治瘟疫历史当中,已体现了其有效性。 “无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当新的传染病发生,无论中医西医,都当放下异议,发扬自身优势,如中医对症状进行分析,辨证拟定普遍适用的一种或几种方药,西医则追查分辨病原体,研制针对性强的疫苗。同时,总结本次传染病特点,教育民众如何保护自己,如切断传播途径,包括隔离传染源即隔离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戴口罩,勤洗手,防治病毒从口鼻侵入人体; 如改变易感环境,使空气流畅,可防止病毒的聚集,这些都会减少感染的机会。 总之,在西医寻找病原、研制疫苗及有效治疗药物尚需一段过程的情况下,中医“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可能会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运用中医理论做指导,积极探讨各种可能的预防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以上是笔者对于预防类似SARS疾病的一些认识,正确与否还和待于今后进一步通过实践去验证与完善。 在瘟疫盛行之际,要求中医给居民个别处方预防疾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要参与防疫,实在必须实行层次广泛和一般性的人力须求实际的措施。传统中的使用芳草,辟其邪气,刺激机体正气的方法,在中国和西方社会都有记载。如香袋的使用,《瘟疫萃言》有言“醒头草佩带身边,名为避瘟方”;《松峰说疫》也提到“取尾松悬挂屋檐”以预防瘟疫。莫论其实际效用,起码在疫情当中,不失为一种提高广大市民警惕,积极参与防疫的群众活动,既不构成害处,同时令群众团结一致。 在“抗毒补肺汤”设计的过程中,中医专家的意见纷纭,有极具保留者,亦有宽容之见,认为只要排除极寒极热,难以保证极端反应,或可衡量疫情之急需,容忍忽视辩证论治的大原则,把统一性凌驾多样性,实在属于实事求是的做法。其实,坊间对中药预防,广泛存在“先服食,后担心效能”的心态,以至成药充积。“抗毒补肺汤”不过是试图在混沌之中,谋求一些共识,祈望透过严肃的探讨研究精神,去获得客观数据,支持从中药治疗温病的历史,推广到时代需要而已。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我们恳切期望得到各位前辈的指导和意见。参考文献:
1.程士德. 内经讲义.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宋乃光.温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3.施仁潮. 直接全面介入SARS 防治 中医中药大有用武之地--中医药专家为SARS 防治献计献策. 浙江中医杂志.2003;(7):277-279
4.李连达.专家论治非典.天津中医药.2003;20(3):1005.郑洪新. 周学海医学全书. 北京市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作者:汪帼斌 张浪 梁秉中(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19 22:26
应该不行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