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哪些因素起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6 06:37
- 提问者网友:十年饮冰
- 2021-01-15 11:13
概述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哪些因素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1-15 11:57
1790年,为了给八十岁的乾隆皇帝做寿诞,一个浙江盐务大臣带着皖南艺人组成的戏班“三庆班”入京演出。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与徽戏同时的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徽班是演出团体,进京后他们演出的剧目和演唱的声腔,必须克服审美地域性,去迎合与全国各地有着紧密关联的京都观众。这就迫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善于融汇贯通。于是,唱二簧调为主的徽班兼容了湖北汉调、皮簧腔。自此以后皮簧戏为主的戏班,形成了一个新剧种,被称之为京戏,立足帝都
与徽戏同时的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徽班是演出团体,进京后他们演出的剧目和演唱的声腔,必须克服审美地域性,去迎合与全国各地有着紧密关联的京都观众。这就迫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善于融汇贯通。于是,唱二簧调为主的徽班兼容了湖北汉调、皮簧腔。自此以后皮簧戏为主的戏班,形成了一个新剧种,被称之为京戏,立足帝都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