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阎典史传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07:34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01-01 15:5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阎典史者,名应元,浙江绍兴人也。 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簿选愞①怖急,男女奔窜。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久之,仅循资迁广东英德县主簿。应元以母病未行,亦会国变,挈家侨居邑东之砂山。 当是时,豫王大军渡江②,金陵降,君臣出走。守士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而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盖应元之谋居多。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①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城俄陷,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出出,遂被缚。 (选自[清]郡长蘅《阎典史传》,有删节。) 注:①选愞 : 怯懦。②豫王大军渡江:豫新王在顺治二年五月率清军渡过长江。 ③陴郳 :城上女墙。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 薄:逼近。 B.而会县令摄篆旁邑 摄:通“慑”,害怕。 C.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故事:先例。 20080927 D.豫王大军渡江,金陵降,君臣出走 出走:出逃。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应元以母病未行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B.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D.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 无乃尔是过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阎应元是明末一个官卑职微的小吏,他英勇善战,初任江阴典史,江盗入侵,男女 奔窜,他临危不惧,聚集众人,击退了江盗。 B.清军大举南下时,敌强我弱,众寡悬殊,形势危急,江阴以一弹丸小邑仍死守八十 多天,这多是仰仗了阎应元的智谋。 C.阎应元谋略过人,长于谋划,江阴守城战中,城中缺少弓箭,阎应元巧设计谋,先派人潜入敌营,鼓噪扰乱,然后趁机束藁为人,获箭无数。 D.阎应元精忠为国,清军南下,大局糜烂,他仍率众坚持抗敌;面对刘良佐的劝降,他慷慨陈词,令叛将刘良佐惭愧而退,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译文: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分) 译文: (3)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3分) 译文: 18.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3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1-01 16:09
【答案】 14.B 15.D 16.C 17.(1)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3分。“庠序”1分,状语后置1分,颁白1分。(2)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秋气的余威。 (3分。“所以”1分,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1分。)(3)我和阎君素来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3分。“雅”“语”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8.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之晋”和 “则曰 ”后边可断可不断。) 【解析】 14. 试题分析:“摄”是“代理”“兼管”的意思。文言文中“摄”的前后若与官职有关,一般情况下都是“代理”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乃:前者为“却,竟”;后者与“无”构成“无乃…与”译为“恐怕…吧”。A项“以”,因为。B项“若”,好像。C项“相”,互相。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先派人潜入敌营”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庠序”解释为学校,“颁白”解释为须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均为状语后置,翻译时要注意调整;第二句注意“所以”解释为“……原因”,翻译时要体现现判断句;第三句注意“雅”解释为素来,“语”解释为告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本句中的“曰、也”是标志性词语,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阎典史,名应无,字丽亨,祖上是浙江绍兴人。崇祯十四年,调任江阴县典史。刚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强盗驾着数百艘船,张挂着旗帜乘涨潮侵入内地,将要迫近江阴县城。恰巧又逢本县县令到别的县里去代理政事,县丞、主簿既胆怯又无决断,束手无策,居民四处奔逃。阎应元带着刀箭赶出来,在街上策马飞驰,大声呼喊:“是好汉的,跟我一起去杀强盗,保卫亲人!”不一会,身边就集聚了上千人。但苦于没有兵器。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来由我统付!”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阎应元来回地飞马射击,发一箭,便射死一个强盗,一连射死三人。强盗的气焰被压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抚写文状向上报告退江盗的情况,用皇帝的名义让阎应元参同都司的官衔,执掌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过。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当地人都引以为荣。长久以后,他却还是只按照资历转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陈明选代替了他的县尉职务。阎应元因为母亲生病没能赶去赴新任,又逢国家发生变故,便带着家人寄居在江阴城东的砂山 那时,豫王多铎的大军渡过长江,金陵城投降归顺,南明君臣出逃。各地的南明守将有的投降,有的逃走。有的关闭城门聚众抵抗,也是一攻即破,快的就在当天,慢的也不过十日。自京口以南地区,一个月内被攻占的名城大县数以百计。而江阴这座偏僻小县城,坚守了八十多天才被攻下,这主要是靠阎应元的谋略。 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扎下营盘上百,四面包围了数十层。清军拉弓向城上发射,伤了不少守城的人。碰上城中缺箭,阎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竹竿上挂一盏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城围绕。让士兵伏在城上矮墙后,击鼓呼喊,佯装要缒下城去偷袭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他又派壮士夜里缒下城潜入清营,顺风放火,清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残杀,死了好几千。清军后退,离城三里停下安营。攻城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向城上守军呼喊:“我和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阎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说:“我不过是明一个小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受土封侯,身为国家的重镇,不能守住江淮,却甘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 贝勒已经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不一会,城墙倒塌,清军从烟火雾气中冒雨蜂拥而上。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四处出击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再要夺取城门,城门紧闭,冲不出去,于是阎君被俘。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1-01 16:37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