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大家都是怎样理解的呢?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05:09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3-16 11:29
如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大漠
  • 2021-03-16 12:48
傅佩荣:上善若水详解
刘振年 收藏于 2012-01-12 阅读数:1 被转藏:495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即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上」即最高。在老子看来,如果要在世界上找一样东西来描写「道」,最适合的应该是水;孔子也称赞过水,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聪明的人欣赏水,是因为水活泼、流动,能随着地形而变化,放在圆的杯子里就是圆的,放在方的杯子里就是方的。智者就像水,可以适应环境的挑战,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在任何地方都受到欢迎。孔子的思想当然是希望我们「既仁且智」。
儒家、道家对水都非常推崇,说它与智慧有关。道家是强调智慧的学派,儒家是强调道德的学派——人性向善,除了努力行善避恶,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很合理的一种逻辑的发展。谈道家时,老庄不会教人行善避恶,因为一谈行善避恶就必须接受现成的规范,而这些规范往往是人订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钩」,带钩,是指古时候男人衣服外饰,很贵重,代表身分地位。偷一个带钩就诛杀;但是偷一个国家却变诸侯,不管用什么手段当了国君之后,就有很多人效忠,这样的故事古今都有。这样一来该如何判断?老子用水描写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外好像是无为,事实上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即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即卑下的地方,但是水一定处在卑下,所以我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老子在书中以水为比喻之作,还有第三十二、三十六、六十一、六十六、七十八章,把这几章列出来,就可了解老子对于水的看法。但是,水只是「几于道」,「几」是指接近、几乎是,意思是用水来比喻「道」,但水并不等于是「道」。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他提出宇宙的本源就是水。他的理由是:凡是有生命之物都需要湿气,没有水的话,植物无法生长;没有植物的话,动物无法生存。但老子不说「道」等于水,而是说几乎、很像是、很接近水。譬如水总是居于卑下之地,而「道」对万物无所不容,既没有高低之别,也没有好恶的问题,「道」是一切的根源,没有「道」的话哪里有东西可以存在。说水很接近「道」,但是不等于「道」,原因就在这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即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这就是水之「七善」的主旨。居处是指平常的生活,平常生活保持低姿态,别人就会放你一马;保持高姿态,讲话趾高气扬,就容易树敌了。
有关水的“七善”,我在这里引用苏辙的注解。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其父苏洵,三人合称「三苏」。且看苏辙的解说:
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避高趋下」,因为水往下流;「未尝有所逆」,它绝对不会违背这个原则;「善地」,是指擅长选择一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擅长表现什么东西。
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一个水潭,表面上风平浪静,里面却深不可测。水的表面是平的,感觉如履平地,水下面则「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的「渊」就是渊深。「心善渊」,就是内心平静,不表露自己的意向。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意向一表露就输了。天真的人很容易暴露意向,喜怒哀乐全部形之于色。我们与别人来往时,喜欢说大家来交心吧,把内心的话掏心掏肺全部说出来。我建议尽量避免这样,掏心掏肺的话说太多,到时候收不了场,还被别人记下自己所有的缺点、做过的糗事,也是很麻烦的。倒不是因为人心叵测,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要去克服,说得太多,别人就会从他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当下是很好的朋友,几年之后时移事迁,情况就不同了。老子很了不起,可以看透这些。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从下雨开始,水「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译成相爱,就是爱护诸多生命。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信」即见证。水可以印证,它进入圆的地方就会旋转,进入方形的地方就会转弯。「塞必止,决必流」,塞住水源,水流就停下来等等。
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可以洗清一切的脏东西,城市的灰尘和污浊的空气,一场大雨过后一切就如新了。「平准高下」,水平可分高下,山倒影在水面上,就看得很清楚,何者在前、在后、在高、在低。
第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意指为政能力,即善于治理。「遇物赋形」,是指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会显出形状。古人没有镜子,就用水代替。「而不留于一」,是指不会特意要什么样的形象留在上面,牛来照就看到牛头,马来照就看到马面,人来照就看到人脸。水不会选择,只是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
第七,「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在冬天凝固,春天结冰,“涸”即干枯,“溢”是指满出来,「不失节」,就是什么季节应该缺水就缺水,应该满出来像洪水就变洪水,水配合节气,能够把握时机,善于待时。
苏辙的解说很有趣,从七个角度说明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用水来对照人生很贴切,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天下第一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居善地,心善渊」,一步一步来;「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任何一动、一静、一言、一谈,都合乎平常的生活道理,这是老子高明的地方。
「夫唯不争,故无尤」,意即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我现在的座右铭就是「与人无尤」。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不肯服输,非要把事情说清楚,好像非得找到人来负责不可,现在想起来,又何必去责怪别人呢?
苏辙还有一句:「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这一句等于是把「不争」拉上来。「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是指有优点而不能免于别人的非议,是因为与别人相争。「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水就是不跟别人争,它「处众人之所恶」,就可以七善皆「有」而免责,不会有人来责怪它。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向水学习,妥善运用这七善,就可以达到无往而不利的境界。表面上根本不与别人争,但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指的方向发展,也不会惹祸上身。这一章有关水的特性,非常具有哲学意味。
此文来自刘振年的文件夹 [未命名]
分享到: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3-16 13:44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 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