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02:08
- 提问者网友:黑米和小志
- 2021-01-27 05: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埋怨。B.襄子如厕,心动 如:往、去。C.近幸子,乃为所欲 幸:宠信。D.至於智伯,国士遇我 遇:对待。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①豫让遁逃山中 ②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③此天下之贤人也 ④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⑤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⑥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A.豫让曾经侍奉范氏及中行氏,范氏及中行氏并不重视他,只把它当作普通人,因此,范氏及中行氏被智伯消灭后,豫让没有为这两个主人复仇尽忠。B.豫让内心十分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心不吝生命杀掉赵襄子,但是又不想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C.赵襄子开始放掉行刺未果的豫让,是因为豫让是个义士,后来赵襄子不想释放再次行刺的豫让,是因为赵襄子认为自己对待豫让已经仁至义尽了。D.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译文: (2)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译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1-27 07:29
8.A(怨恨)9.C(①⑤不能表现,③是间接表现。)10.D(“防范严密”无依据。)11.(1)凭着您的才能,归顺并像臣子一样(作为臣子)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2)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1-27 08:42
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