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佛经中的解释

答案:3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5 22:00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1-24 23:51
佛经中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1-25 00:26
首楞严经卷第二正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译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注〉以来,失却自己的本心。为外物所转。因此在外境中,观大观小,误认为自己的本心。假若能不被外物所转,而能转物,那就同於如来。身心圆明,处於不动的真际中。离开一切大小内外等相对范畴。可以在一根毫毛端,包含十方世界。
注 时间是无始的,无始来即是自有时间概念以来。
解 一切众生,自有知觉以来,即以种种分别心,认识外物。而不明白自己的本心本性。以外物的生灭变化为真实,迷失自己的真心。正如阿难错认外境的大小舒缩为自己的见有大小舒缩一样。这就是随物所转。因此一个修行人,首先必须在六尘境界外认识自己的本性。达到“理无碍”的境地。然後再以禅定的力量久久修习,深入观行,以性融尘。达到“性”“相”一如的境界。“理”与“事”融合不二,称为“理事无碍”。最後更深入禅定,证到尽虚空遍法界无一处非自性所显现,心境一如,“事事无碍”。此时,无理事之分,无能所之别,无边妙用,已同如来。唐朝杜顺大师的“漩复颂”说:“世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身心一如,故言身心圆明。所以毗卢遮那〈注〉,名遍一切处。又名光明遍照尊。虽然遍照法界,然而一切不离自性。自性即是法身佛,故言不动道场。道场即佛所在处。此时,已离一切相对概念,无小大之分,无内外之别,因此,於一亳毛端,便能含受十方世界。
注 毗卢遮那即法身如来。众生的自性,即是佛的法身。不在六根中,不在六尘中。所以称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然而用时则遍一切处,“囊括十方,体含万法。”妙用无边。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1-25 01:30

前四句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而后四句这是“空"的思想!

佛认为无我,故你认为的我心也无!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从的不可独立从在!如人离开的空气就会死!

故我是暂时的假象,本来无我,也无我心!

他心皆我心,我心无,故他心也无!一切都是空!一种心态去看待世界!看问题!

  • 2楼网友:duile
  • 2021-01-25 00:57
众生都是着相的,于是被事物的表面左右,如果能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就像如来的境界 不用走出去看 就能从微小的变化中知道天下的变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