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还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什么?
请各位师哥师姐们帮帮忙!
谢谢了!
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借写景来抒发隐逸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03:17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3-18 07:09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03-18 08:26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 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心声。
应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意译为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僧人的房舍掩映在花木的深处。
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即一种离开世俗的意境。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心声。
应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意译为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僧人的房舍掩映在花木的深处。
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即一种离开世俗的意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尢
- 2021-03-18 10:04
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2010.1.26 上午10:29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