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为什么要左零右火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3 09:59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12-23 03:59
为什么要左零右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12-23 04:13
问题一:为什么插座要左零右火? 这是个专业问题
左零右火的宗旨就是安全用电,安全第一
以人体触电的危害程度分析:
1 当人右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右手和身体通过左脚形成通路,人就全身触电
2 当人左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左手和身体通过右脚形成通路,人也全身阀电
只是这次的电流经过了心脏,可直接触电休克甚至死亡。
以裸线来解析:
如果线路布线为左零右火,人的右手触电的概率要比左手大,即使触电,
电流也不会直接经过心脏,
相对来说右手比左手反应更为敏捷,会本能的甩开,人的左手触电的概率会比右手小的多,碰到零线的概率比火线要大
总之,左零右火的设置就是尽量减少心脏触电的概率
所以,对电伸手时,尽量以右手出击问题二:插座为什么要左零右火 这是个专业问题 左零右火的宗旨就是安全用电,安全第一 以人体触电的危害程度分析: 1 当人右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右手和身体通过左脚形成通路,人就全身触电 2 当人左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左手和身体通过右脚形成通路,人也全身触电 只是这次的电流经过了心脏,可直接触电休克甚至死亡。 以裸线来解析: 如果线路布线为左零右火,人的右手触电的概率要比左手大,即使触电, 电流也不会直接经过心脏, 相对来说右手比左手反应更为敏捷,会本能的甩开, 人的左手触电的概率会比右手小的多,碰到零线的概率比火线要大 总之,左零右火的设置就是尽量减少心脏触电的概率 所以,对电伸手时,尽量以右手出击问题三:插座为什么要设置成左零右火 这是个专业问题
左零右火的宗旨就是安全用电,安全第一
以人体触电的危害程度分析:
1 当人右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右手和身体通过左脚形成通路,人就全身触电
2 当人左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左手和身体通过右脚形成通路,人也全身触电
只是这次的电流经过了心脏,可直接触电休克甚至死亡。
以裸线来解析:
如果线路布线为左零右火,人的右手触电的概率要比左手大,即使触电,
电流也不会直接经过心脏,
相对来说右手比左手反应更为敏捷,会本能的甩开,人的左手触电的概率会比右手小的多,碰到零线的概率比火线要大
总之,左零右火的设置就是尽量减少心脏触电的概率
所以,对电伸手时,尽量以右手出击问题四:插座必须要左零右火吗? 按规定 必须是左零右火,特别的意义这个没太去关注,可能是习惯问题,不过在国内来说,如果你的插头是两脚的,即使插座接对了,还是有可能插错的,毕竟那个没有正反标示,相反三脚的,由于地线存在,已经固定了火线和零线的位置(只要插座的接对了),这样的目的是当你火线通过开关的时候,可以断开,但是如果零线通过开关的话,即使你关了开关,在金属外壳的电器或者设备有漏电的情况下,依然带电,通过人体后通道地面形成回路,当然有地线。开关基本上都会跳锭的(不能说绝对,比如你地线就根本没接,或者断掉了),所以一般自己出去帮人弄都是在照左零右火来接的,毕竟安全系数比较高一点,如果你家都是 两脚的,这样接也就没太大意义,除非你插头不拔的问题五:插座为什么是左零右火呢,原来是这样 【原来是这样】什么意思?问题六:插座接线为什么要左零右火? 你记住将火线接入插板上的开关就可以,不要求左零线右接火线。没有开关的就随便接。问题七:用电插座为什么左零右火 没有为什么,规定就是这样。就像开车要靠右行驶一样,当然也有行车靠左的(如英国)。问题八:插座的接线是左零右火还是左火右零? 不要想那么多面板上有图L是火N是零三是接地按上面接都不会错问题九:为什么插座安装时要注意“左零右火” 这是规定,L接线柱接火线,N接线柱接零线。从插座下面看刚好是“左零右火”。问题十:为什么插座要左零右火? 这是个专业问题
左零右火的宗旨就是安全用电,安全第一
以人体触电的危害程度分析:
1 当人右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右手和身体通过左脚形成通路,人就全身触电
2 当人左手触电,电流经过人的左手和身体通过右脚形成通路,人也全身阀电
只是这次的电流经过了心脏,可直接触电休克甚至死亡。
以裸线来解析:
如果线路布线为左零右火,人的右手触电的概率要比左手大,即使触电,
电流也不会直接经过心脏,
相对来说右手比左手反应更为敏捷,会本能的甩开,人的左手触电的概率会比右手小的多,碰到零线的概率比火线要大
总之,左零右火的设置就是尽量减少心脏触电的概率
所以,对电伸手时,尽量以右手出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白昼之月
  • 2021-12-23 04:28
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