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觉性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9 11:40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12-29 04:00
觉性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12-29 04:09
问题一:保持自己的觉性是什么意思 应该少打一个字,保持自己的“警”觉性问题二:觉性 空 心 是什么关系 元音老人: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者约略言之。
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着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
(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余下全文>>问题三:觉性真如海,自观大自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能够明心见性照见了本性时时都能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既不被七情六欲所牵同时又至情至性。解脱烦恼自在逍遥。问题四:佛教中的觉性见明是什么意思? 根本没有这个说法 叫明心见性 ·······就是使人废弃邪见,矛盾永息、疑惑永灭而已.问题五: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性,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又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同样我性人性众生性寿者性
太专业的术语那些我不会
万物之所以为万物 就是太多不可计数不同之物的总称或者合成
物和物不同之处是本质和相和性
相简单说是外表 无形肉眼看不到也有相 五眼可以看清并能分别其相
质不多说 佛家术语一般不提到质 性简单说就是本质 外相内相之外的 主要决定于其存在和变化的叫做性 简单说
比如说人性贪嗔痴慢疑
寿者性就可以说没有这些感情感受 不能绝对说寿者性 等等
满意请采纳
简单说本质的不同 唯心而识而论
满意请采纳 自己的见解问题六:师父啊,古人悟到的觉性到底是 什么 小徒弟:师父啊,古人悟到的觉性到底是 什么? 老禅师:了了灵知即是。
小徒弟:了了灵知何形相? 老禅师:了了灵知,无形相。
如同风,无形 相,在其作用处——树摇叶动,旗帜招 展,知道有风。 小徒弟:了了灵知,有何作用? 老禅师:了了灵知,妙用
小徒弟:如何才能一睹其风采? 老禅师:在用处睹其风采
。无穷。 在眼“知”色;色明,“知”色明;色 暗,“知”色暗;色在明暗交替,“知”色在 明暗交替;色有明暗交替,“知”不随着色 的明暗交替而交替。 在耳“知”声;声大,“知”声大;声 小,“知”声小;有声“知”有声,无 声“知”无声;声在跌宕起伏,“知”声在跌 宕起伏;声有跌宕起伏,“知”不随着声的 跌宕起伏而跌宕起伏。 在鼻“知”香;香浓,“知”香浓,香 淡,“知”香淡;有香,“知”有香,无 香,“知”无香;香臭交替,“知”香臭交 替;香有浓淡远近,“知”香的浓淡远 近,“知”不随着香的浓淡远近而浓淡远 近。 在舌“知”味,在身“知”触,在意“知”法…… 亦复如是。
小徒弟:就这么简单? 老禅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你却 无缘得知;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你却百思不 解;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你却向外寻 找; 小徒弟:太容易了吧?原来天天在六根门 头放光的就是这个啊! 老禅师(作势要打): 喃喃细语,你不“知”;非要怒喝,你 才“知”。 鞠躬行礼,你不“知”;非要棒打,你 才“知”。 穿衣吃饭,你不“知”;非要夹脚,你 才“知”。 端坐船头,你不“知”,非要落水,你 才“知”。 举手投足,你不“知”;非要削指,你 才“知”。
:烦恼时,我烦,“知”不 烦;痛苦时,我痛,“知”不痛;怎么都污 染不了她,这就是本自清净;圣贤 能“知”,凡夫也能“知”,
小徒弟(捂头逃,边逃边叫):踏破铁鞋 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禅师(看着小徒弟边逃边叫):欲识佛 性处,反复原来是这汉。 小徒弟:《心经》里面不生不灭,不垢不 净,不增不减是什么意思呢? 老禅师:五蕴在生灭,“知”五蕴的生灭; 五蕴有生灭,“知”不随着五蕴的生灭而生 灭——不生不灭 垢时“知”垢,你垢她不垢;净时“知”净, 你净她更净。本自清净,不能污染——不 垢不净。 做人时有“知”,做鬼也有“知”,做神仙 有“知”,成佛做祖也有“知”——不增不 减。 小徒弟:我懂
了这就是“在圣不 增,在凡不减”啊! 老禅师:“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可惜众 生,日用而不“知”。 小徒弟:我终于悟到了,请问师父悟后如 何保任? 老禅师:悟前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心不 在焉;悟后穿衣时“知”穿衣、吃饭 时“知”吃饭,行住坐卧时,“知”行住坐 卧。 小徒弟:哦,明白了,就是保任这个悟到 的“知”啊! 老禅师:悟后起修是真修,悟后不修如同 未悟。
小徒弟:(哈哈哈哈,放声笑)真是好宝 贝!“知”你,“知”我,“知”天,“知”地! 老禅师:(嘘嘘)小声点,隔墙有耳,这 可是千古不传密中密!你“知”,我“知”, 天“知”,地“知”!问题七:情绪是什么?觉性是什么?财富是什么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觉性,佛教语。 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财富,是对人有价值的东西。问题八:佛教觉知是什么意思 觉是觉悟的觉,是心灵上的光芒,可以照亮未知。正是这种觉性,人类才不断开辟未知,消除蒙昧。乃至悟法义,成大道;知,简单地讲就是认识了一件事物,并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所以,“知”字是一个”矢+口“,说话就如同射出一支箭,必定击中,得出确定性的结论,这就是知见。问题九:师兄们;什么是意识?如何用觉性去觉见意识 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的结果,用思维予以加工,所成观念,即所谓“意识”。
作为凡夫,末学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觉性,但记得本师留给我们的“四法印”。
“四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针对此“四法印”,仁者可以参悟“如何用觉性去觉见意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12-29 05:02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