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诸侯国之长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30 22:43
  • 提问者网友:骨子里的高雅
  • 2021-12-30 11:27
诸侯国之长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12-30 12:21
问题一:一国之将是什么意思 古代称诸侯封地为国,一国之长称王。自汉以后,则以国王为最高封爵。宋、元又作为封号,清则改称亲王。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元首的一种名称。问题二:一国之王是什么意思 古代称诸侯封地为国,一国之长称王。自汉以后,则以国王为最高封爵。宋、元又作为封号,清则改称亲王。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元首的一种名称。问题三:周代诸侯国的爵位 周代的所谓“爵”,就是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周代诸侯国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诸侯的五个等级。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周代诸侯划分为五等,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周代的列位等级说:“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国语·周语上》载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逸周书·职方氏》说:“凡国,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左传》的这段话,据杜注是“言自王以下诸侯、大夫各任其职”,意义正与《逸周书·职方氏》一致。王是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公、侯、伯、子、男”就是周代的五等诸侯,故《逸周书》云“凡邦国大小相维”。“甸、采、卫”,杜注释为侯、甸、男、采、卫五服之名的略举,是对的。具体地说,采、卫主要指二服中的附庸小国。《国语·郑语》说:“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是邬、郐等附庸小国称采、卫之证。这样,在周代由王及公、侯、伯、子、男、附庸、大夫所组成的等列,就是其社会阶级结构的大略。《逸周书·度训解》说周代诸侯国“□爵以明等极”。孔晁注:“极,中也。贵贱之等,尊卑之中也。”《时训解》说:“天子乃命大史次诸侯之列。”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次序,正表明它是标志周代诸侯贵贱尊卑的爵秩等列。《左传》昭公十三年载郑子产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列”就是诸侯的等列。“列尊贡重”,就是爵位越尊贵,贡赋越重。“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甸字通圻,指的是王畿之内。上引《周语上》说“规方千里以为甸服”,是一证。《周语上》载祭公谋父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是二证。王畿之内的封国位虽卑而贡重。“郑,伯男也”,是说郑为伯爵,而在男服,所以让它承担“公侯之贡”,是不合理的。一些论著多把这句话与《国语·周语中》富辰所说“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等同起来,说“伯男”与“伯南”一致,这是不对的。金景芳师早就说过:“郑伯,南也”,指的是“郑伯这个人身份特殊”。因为郑武、庄公先后为王朝卿士。卿士职位也称“南”。所以应当尊贵,不能卑视。这与“郑,伯男也”的含义完全不同。故富辰在下文说“平、桓、庄、惠”诸王“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用勋也。”又,《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说:“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杜注:“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故可以会伯子男也。”从这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周代的公、侯爵位在伯、子、男之上。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是有序的。《左传》哀公十三年载鲁大夫子服景伯说:“王命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子服景伯所说的“伯”,是诸侯之长,又称“侯伯”,也就是霸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据《礼记·王制》:“八命为伯。”侯牧即诸侯,古代诸侯是牧民的,所以也称侯牧。“侯帅子男以见于伯”一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为:“其曰侯者,盖兼公而言;其曰子男者,盖兼伯而言。谓公侯帅伯子男以见于伯也。”按竹添说是正确的。《春秋》以“公侯”为一类,以“伯子男”为一类,所以“举侯可以兼公,举子男可以兼伯”。又,《国语·楚语》说:“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也,而以伯子男为师旅。”韦昭注:“正,长也。”说明公侯相当于天子的“官正”,亦即百官之长;而伯子男则相当于天子的师旅,位在公侯之......余下全文>>问题四:国王是什么意思 国王:古代称诸侯封地为国,一国之长称王。自汉以后,则以国王为最高封爵。宋、元又作为封号,清则改称亲王。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元首的一种名称。
自汉开始,中国即与西方的“国王”概念不同。在中国,国王只是皇帝之下的封爵,且很多时候仅衣食租税,权力大大受限;西方,国王则与教皇分掌世俗和精神世界领导权。国王是世俗世界的领袖,教皇是精神世界的领袖,二者经常发生权力冲突;自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逐渐失去原有权力。
出处:
《通典·职官一》:“ 隋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大唐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郡公、县公、开国侯、伯、子凡九等。并无其土,加实封者,乃给租庸。”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齎还本国,以造佛寺。”
示例:
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寻,朝鲜李倧废其国王李珲,公(袁可立)疏倧以侄子篡叔,宜加天讨。”
《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国王相承,未尝断绝,国中人民,率皆修善。”问题五:其他诸侯国也在内地修筑长城是为什么呢 防御其他诸侯国或者少数民族的入侵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问题六:周朝的都城和主要诸侯国名称 镐京、雒邑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陈国,妫姓,公爵。妫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虞奄父为周的陶正,其子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83]
杞国,姒姓,公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83]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河南东部、江苏西 北部、安徽北部,中心为河南商丘。[83]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虞仲。由于其兄周章已经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83]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83]
齐国,姜姓吕氏,侯爵。系周功臣,曰吕尚,死后谥号为太公(俗称姜太公)。封国地为营丘(今山东潍坊昌乐县)。[83]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83]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周公旦于曲阜,以辅周室。[83]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后与蔡叔度,武庚作乱,无后,其国遂废。) [83]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后与管叔鲜,武庚作乱,留后以祭祀。) [83]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83]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滕州市。[83]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83]
杨国,杨姓,侯爵。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姓。[83]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83]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召(shào)公。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83]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83]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83]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83]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83]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西周初期,归周附庸。平王东迁,封为诸侯。) [83]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83]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83]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83]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城。 [83]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83]
出自文王之诸侯国主要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等;[85]
出自武王之诸侯......余下全文>>问题七:战国时期有哪些生存最长的诸侯国 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卫迁于帝丘及改名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随后,卫元君十四年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问题八:在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到底是哪个?越过?薛国? 薛国
据现存的有关史料记载:薛国的始祖是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禺阳,因其封地为任(今河北任邱)而以任为姓。到了大禹时期,禺阳的十二世孙奚仲曾担任过“车服大夫”(掌管车的官),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薛地(今山东滕州),建立任姓薛国。商朝时期,薛国曾因几次大的迁徙一度改名,但任姓血统却始终没变。周武王克商后,鉴于与任氏有亲缘关系,封任氏后裔畛为薛侯,复国于薛。从禺阳算起,薛国历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到周显王四十六年时灭亡,其存活时间超过越国的一千九百多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12-30 13:45
我检查一下我的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