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文言文中意思是“一次又一次”的词语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17:01
  • 提问者网友:愿为果
  • 2021-01-29 08:26
文言文中意思是“一次又一次”的词语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1-29 08:57
严格来讲,文言文没有什么关联词,关联词是后来的语法体系中起关联作用并且搭配相对固定的的词语。但是,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的句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关联词。举几个例子:
1、其……其……,相当于“是……还是……”例句“其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又例如:“天之苍苍,其色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无乃……与?意思是“恐怕该……吧?”或者“难道不是……?”例句:”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其他的也搜来你可以看一下,可能有帮助: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墨子o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0.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3.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佘樂
  • 2021-01-29 12:29
江郎:南朝·梁时文人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文思衰竭。比喻才思衰退。 同义词 黔驴技穷
  • 2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1-29 11:29
再三 周而复始
  • 3楼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1-29 10:56
江郎:南朝·梁时文人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文思衰竭。比喻才思衰退。 同义词 黔驴技穷
  • 4楼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1-29 09:34
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其特异之处到底有哪些? 1、表示确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不像现代汉语把数词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是省去量词,直接用数词来修饰限制中心语;二是将作定语或状语的数词置于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后;三是将作补语的数词置于中心词之前.例如: (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2)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毛遂自荐》)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 (5)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例(1)(2)(3)中数词后就分别省去“只”、“对”、“个”、“次”等量词,例(4)中数词“五”、“八”就是定语后置,例(5)中数词“三”就是状语后置,例(6)中的数词“三”就是补语前置. 2、表示虚数.数词“三”与“九”常常被用来表示虚数,泛指“多”.这是因为古人释“三”为“天地人之道也”,含有广大众多之义;又认为“九”是“数之终,物之广,阳之极”,故用以称“多”.例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2)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虽九死其未悔. (《离骚》)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 (《公输》) 例(1)中“三岁”表示多年,例(2)中“三重”表示多层,例(3)(4)中的“九”都表示多次. 3、表示加数.一般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一“有(通‘又’)”字,表示两数相加.例如: (1)题名并撰文,为字三十有四. (《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 (4)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1)中“三十有四”为三十四,例(2)中“二十有一”为二十一,例(3)中“亿有三千”为一亿三千,例(4)中“八尺有余”为八尺多. 4、表示乘数.即相连的两个数相乘,表示一个数目.例如: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 (2)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 (3)正见当垆女,红装二八年. (《江夏行》) (4)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 (《水浒》) 例(1)(2)中的“三五”都指旧历的每月十五日,例(2)中的“四五”指旧历的每月二十日,例(3)中的“二八”指十六岁,例(4)中的“六六”“八九”分别指三十六和七十二,两数相“连”(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 5、表示分数.其形式有三:一是分母与分子连用,省略现代汉语的“分之”二字;二是分母与分子之间加入一个动词;三是分母与分子之间加入名词(也可省略)和“之”字.例如: (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2)借第令勿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3)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 (5)染此者十不一二. (《狱中杂记》) (6)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捕蛇者说》) (7)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 例(1)(2)(3)都属于第一类,“十九”为十分之九,“十六七”为十分之六七,“万一”为万分之一.例(4)(5)(6)都属于第二类,分母分子间分别加入“中”、“不”、“无”,“十中八九”意思是十箭射中八九箭,“十不一二”意思是十个里没有一二个,“十无四五”意思是十家中剩下不到四五家.例(7)属于第三类,“参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为国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6、表示倍数.大致有两种形式:若是一倍,只用一个“倍”字表示;若是几个倍数连用,一般只留一个“倍”字,其余直接用数词表示.例如: (1)客倍而主人半,然可敌也. (《孙膑兵法》) (2)敌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谋攻》) 例(1)只用一个“倍”字表示一倍;例(2)后一句用“倍”字表示一倍,前面两句都未用“倍”字,直接用数词“十”、“五”表示十倍和五倍. 7、活用作名词.一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例如: (1)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2)故知胜有五. (《孙子兵法》) 例(1)中两个“一”意思是一座山,具有名词性,作主语;例(2)中的“五”意思是五点、五个方面,也具有名词性,作宾语. 8、活用作动词.可以用来作句子的谓语.例如: (1)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2)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丰乐亭记》) 例(1)(2)中的“一”意思都是统一,具有动词性,作谓语. 9、活用作形容词.一般用作句子的谓语.例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2)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心术》) 例(1)中的“一”意思是专一,例(2)中的“一”意思是一样,二者都具有形容词性,作谓语. 10、活用作副词.用作句子的状语.例如: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2)一出门,裘马过世人家焉. (《促织》) 例(1)中的“一”意思是全都,作“空”的状语;例(2)中的“一”意思是一旦,作“出门”的状语. 由此看来,文言中数词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只有掌握这些规律,多加练习,才能准确地理解其含义,读懂文言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