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怎么评论?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20 15:18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10-19 16:27
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怎么评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10-19 17:03
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编导张继钢,音乐汪振宁。该舞是张 继钢的成名作之一,收录在他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晚会《献给俺爹 娘》中。他也因此而声名鹊起,一举轰动当代舞坛。据张继钢说, 《一个扭秧歌的人》取材于《天津日报》上的一则《艺人之死》的报 道,有感于民间艺人对艺术对人生的追求而创作。舞蹈分六段三部 分。人们从这个作品中读出了生命的酸甜苦辣,读出了一种真正的 人生价值,那就是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舞台后部,蜷曲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袒胸露体,雪染双鬓, 唯有腰间那一股红绸,尚能依稀透出“活”的信息。沉寂的空气中 飘来一缕幽咽的二胡乐声,由远及近,又由近趋远,个中夹杂着感 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回忆与憧憬。令人惊奇的是, 那颓然的老者在乐声中居然挺身跃起,手舞红绸,顿足踏地,俨然一 个“活”的生灵。待乐声扬处,他却突然倒地,杳无声息。转而,乐声透出了亮色,分明显现了些许“喜气”。一群乡间的歌舞后生围 拢着一位年轻的舞者,手中一条红绸潇洒飘逸地舞动在他们的中 央。他犹如一架放电的机器,四肢发射着无限动能,“疯魔”样地舞 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后生们呆看着,猛然间,也 从心底爆发出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每个人都舞动起自家的绸条, 让身体肆意流动,迸发出心灵的吼声。他们跳着、唱着,流着泪,穿 过那老者,去找寻那属于自己的“生命境界”。此刻,台上台下,舞 者与看客,全然地投入,统统“忘乎所以”了。时光的轮回总那般无 情,空寂中又弥漫起二胡那扯人心肺的忧郁,强拉那迟暮的老人脱 离人生中那唯一的梦境。但即便如此,老人依然实现了“死”的涅 槃,在他那极其微弱的动作世界里,仍旧是秧歌的纯净,他用自己的 躯体凸现出庄户人的性格,换取了生命的“永生”。作为编导,张继钢强调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力。舞蹈是重形式的 艺术,而舞蹈形式的气象万千,在给人以丰富想象空间的同时,必须 具备深邃的文化内涵。它应是一种文明的载体,一个生命群体的意 识体现,因而它是“形”与“意”的结合。张继钢的编导观念是“米” (题材)搬上舞台应该是“酒”。《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这种“酿 造”的结果。张继钢从众多民间舞者身上,感悟到秧歌的生命情调 和活力,领会了秧歌艺人的质朴与执着,因而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动。 他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全部秧歌艺人的人生况味。这是 一出饱含了黄土文明特质而又情感丰厚的人生悲喜剧,寄予了编导 对这块土地无尽的眷恋、对这方生灵深切的关注,因而才有了这透过表象上的民间“玩意儿”的挚爱,直至人类生存价值与生存心理 的深层关怀。当然,这种关怀是整体性的,符合“黄土文化”这个统 一体的状况,所以显得那么真实、率朴,那么油然而生。这里的每一 歌、毎一舞,每一喜、每一悲,都浑然天成于一个鲜活的“个体”情境 中,崇高而美好。但人们分明又从中读到了一种人类的执着精神和 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无疑使作品笼罩着极大的悲剧氛围。这 种对传统文化的“乡恋情结”的厚重体验,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 使他的创作剥离了原始意趣,转向了深挚的情感表现和严肃的文化 主题。这正是张继钢舞蹈创作最具审美张力和文化意义的地方。 1991年,《一个扭秧歌的人》在第三届全国“桃李杯”获优秀创作剧 目奖。由于这个作品在当代中国舞蹈创作中的特殊价值,1994年 12月,它获得了“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提名。《一个扭秧歌的人》,也成就了舞者于晓雪舞蹈表演生涯的辉 煌。当《一个扭秧歌的人》与他不期而遇时,直觉告诉他:这就是他 所需要的“人物世界”,这个形象非他莫属。他调动起全身的舞蹈 细胞,倾其所有向人们讲述出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舍弃华 丽的包装而使自己的审美取向回归原始与朴实,他抛掉形体的优美 而着意于面部表情的夸张与动作的奔突、顿挫,这一切都是为了塑 造人物。有了他的“生活化动作”,有了他的不加修饰,有了他的直 抒胸臆,就有了人物火辣辣的赤诚,有了形象的情感冲击力,更有了 作品深广的认识意义和负载的人文内容。于是,这个“秧歌艺人” 便成了不同以往的“个例”,“他”是个“大人物”,具有认识的普遍性,因而也有了“这一个”的文化品格。作品的高度自然影响了演 绎者人生境界的提升。1995年,在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中,于晓雪 凭借这个作品,一举窳得了中国民间舞表演一等奖的殊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