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五蕴皆空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30 13:26
  • 提问者网友:捧腹剧
  • 2021-12-29 22:09
什么是五蕴皆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12-29 22:20
问题一: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心经》上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问题二:什么叫做“五蕴皆空” 何谓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合称‘五蕴’、它们包括了所有无常的现像,即所有物质与心灵世界所有事物与观像。
‘色蕴’包括了我们之以眼见到的、以耳听到的、以鼻嗅到的、以舌尝到的及以身触到的事物。山、河、你、我等,包括这些事物的频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及质感,全都属于‘色蕴’的一部分。‘色蕴’也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万物。
‘受蕴’是指心识中的领纳感受;当心识接触上一件事物时,‘受蕴’便会运作而对这件事物生起乐受、苦受或不乐不苦受三种反应之一。
‘行蕴’是指心识中除了‘受’与‘想’这两种功能以外,所有其他的功能。如感情及心理活动等等,例如:专注、信心、嗔恨、妒忌等感情或心理活动,也包括了其他即非‘色’,也不属于心识的现像,如:时间、生命等等。
‘识蕴’是五官之识与心识,即眼的知觉、耳之知觉、鼻之知觉、舌之知觉、身之知觉及心之知觉。
‘色蕴’统指物质,其余四蕴统摄了精神世界。加起来,它们包括了宇宙中一切万事万物在内。要知道甚么是‘自性皆空’,必须对‘自性’的定义有所了解。如因一件物品是有‘自性’的,也就是说它的本质是‘真正存在’的,而且是单独地存在的。‘真正地存在’是指弋的本质与它的面目表相是一样的,而且经透观察是可以的确肯定它的存在的情况。‘单独地存在’是指客观地存在而并不依赖主观因素而存在。这几点开始时并不容易明白,必须细心推敲思维。
体悟欲修证般若空性的大乘行者,应该去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并非真正而单独地存在的。
首先是从‘色蕴’说起,因为只要能参透‘色’序‘空性’,其他四蕴之空性本质也是同样的道理了。
有些人以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是一种邪见。他们认为善恶、因果也都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是不存在的,这个见解把‘空性’误解作‘无’,这并非‘空性’的意义,同时也是不符合佛法的。而一般人的凡俗观点则视一切事物的真正体性为实有,这也是错误的。‘空性’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并无自性,并非以个别地与客观地存在的方式而存在。这一点比较难说明,必须在听了以后反复思维推论方可明白。有关‘空性’之教理,若要研学,必须小心要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可出错,否则去到经文中后面部分时,会生出极大的错误见解!
我们以‘色蕴’的‘空性’作为例子:比如我面前的这个茶杯子,它是一个实物,所以属于‘色’的范围之内,一般的俗见视它为有自性地存在的茶杯,也就是说它的体性向来就是茶杯,如果我们推前去想一想,它本来是什么呢?它本来是陶泥,加上水份,加上人手加工与烧制过程,最后我们见到成品时就叫它为一只茶杯,这茶杯到底是什么呢?这茶杯节体性与身份到底在哪里?茶杯是陶泥吗?是水吗?是加工的过程吗?都不是!陶泥并非茶杯,只是原料!水也不是茶杯,加工的过程也不是茶杯。若果同样的陶泥、水、制作对等造出一个略矮身、略宽的形状,它就不是一只茶杯,而是一只碗了,但大家去想想:既然似乎这形状决定了它是茶杯这是碗的话,茶杯是否就是指这个形状呢?如果以同样形状的物品放酒进去,大家就叫它为酒杯了,那茶杯去了哪里呢?在装茶的时候它是茶杯,装酒的时候它是酒杯,那么节话,它的身份又不是取决于形状了,那它是否取决于所装东西呢?明显地,茶杯与茶并不相同,茶杯并不存在于茶液之中,我们到现在,还没找到茶杯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把这茶杯打砰来研究,还是找不到茶杯到底在哪里,是在这个碎开了的杯柄中吗?是在这块碎片中吗?是在这个杯盖中吗?都不是!茶杯并非指某一个部分,所以茶杯并不存在于某一块碎片中,也就是说:茶杯并非我们称为茶杯的这件物......余下全文>>问题三:佛经中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什么?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这是心和外境相蕴合,统称为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事,和内心无相的思想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感受了;有感受了,就会去思想了,这是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了,这是行;做完了,得到认识了,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根源,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左右,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这五蕴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非要想成不好的东西反而生了偏见。问题四:佛家的“五蕴皆空”中的蕴是什么意思? 虽然我也念佛,但还没到可以解释佛法的地步,所以帮你百度了一下: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
因为是百度来的,复制粘贴了一下,所以是否采纳都没关系,能帮到你就好。问题五:召见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照见是观照,得见,也就是亲证。
五蕴:色、受、想、行、识。
空:无常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不可得,无所有。
即亲证万法皆空。问题六:五蕴皆空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心经上说,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能从五蕴的文字般若境上,起观照般若,达到皆空的实相般若,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度一切苦厄了。五蕴是什么?就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色法,后四蕴是妄识的心法,实际上它是虚幻的。从何而来,就是无始以来,由于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转本有的智光,化为生相无明的业识而来。复由业识产生见分与相分,见分就是转相,(或称能见相)相分就是现相(或称境界相)这就是起信论上所说,“无明不觉生三细”是也。五蕴是虚幻法,这个道理不大容易讲清楚,姑且用比方来说明之。一色蕴为什么虚幻?它的生起,是从识的念头而来,人们色身都是父母所生,当初中阴身处无黑暗之中,随处飘荡。若您和父母有缘时,就会见到一道光亮,看见父母在交媾(做爱),就会如飞蛾扑火一般去参与抢夺,若投的是女身,就会于父生爱,于母生嗔;若投的是男身,就会于母生爱,于父生嗔。一刹那间,识被吸入父精母血之中,三者和合成胎。十月满足出生成这个色身,可见色蕴是从识的妄念而来。岂不是虚妄吗。二受蕴为什么虚幻?有了色境,就会去接受。比如站在下临万丈深潭的悬崖前,足会产生酸涩的感觉,生怕掉下去而不敢前进一步。足生酸涩的幻觉,就是受阴虚妄之明证。三想蕴为什么虚幻?比如望梅能够止渴,想醋会口中作酸,而流出口水,岂不是想蕴虚妄之明证。四行蕴为什么虚幻?行蕴好比是静止状态下的潜流水,人们心念太粗,不易觉察出来,譬如长指甲,一天二天,毫无感觉。积至一星期左右,方才知道指甲长了。又如黑发变白发,一年二年,毫不知觉,经历二三十年,始有感觉。实际上,变化是渐渐形成的。岂止是年变日变,时变,乃是刹那刹那不停地在变,岂不是行蕴虚妄之明证。五识蕴为什么虚幻?有了识的一念,身体就会去行动,如我想到超市购物,足就会配合走去。等到一期报身终尽,前七识先去,后第八识后离,尸体无知,这个色身就灭了。岂不是识阴虚妄之明证。这五蕴本来是空的,却是重叠生起,楞严经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无明不觉而有识,有识即会去造作,名为行。有行必定动念,名为想。有想则有见分,有见分必随之现境界名相分,中阴身投生,己识父精母血三者和合,就是名色。出生成幼儿,从少至壮,从壮至老死,反复循环。这个五蕴岂不是虚妄本空的吗。问题七:五蕴皆空是什么生肖 心经中的经文是梵文的音译,所以意思比较难懂,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普巴先生多年钻研佛教,创作出《科学说心经》为我们解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的本质与生命的本质都在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对于人与人的生命世界而言,心理的世界与心灵的世界都是在变化,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问题八:如果说五蕴皆空,那什么才是不空 心不随境转,一切皆空,做事用心不挂心问题九:如何解释“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是指其无自性,色、受、想、行、识均是梦幻泡影。当你没有认识到这点时,就会感到它们都是真实的。这就是六根、六识给人的假象。看透这点,就会不再执着妄想,心无挂碍了。问题十:法华经中的“五蕴皆空”在佛教中是什么意思,具体指哪五蕴?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
五蕴也作五阴。阴有遮蔽障碍的意思。五蕴中色蕴(色法)和受、想、行、识四蕴(心心数法,即心法+心所有法)概况了一切物质现象范畴和精神现象范畴。五蕴皆空是说五蕴的真实体性并不存在,如梦如幻。但众生因无明故,无法透过蕴集虚妄的性质照见本质,同时五蕴又进一步加剧无明,产生种种颠倒非理作意,虚妄加剧虚妄,在万法唯心的强大作用下,造就了生死轮回中的你和我。是不是说的很玄幻。
五蕴皆空 是一个结论,要得出这个结论,就要深入了解和体悟 般若中观。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12-29 22:35
我检查一下我的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