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15:33
- 提问者网友:雨不眠的下
- 2021-03-05 19:03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3-05 19:36
【答案】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
二、单元内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三、重难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课文内容预习
10风筝
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思路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11秋天的雨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设计思路
1.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理解.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12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设计思路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2.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2.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五、小组交流、读书、提问题
小结:
反思: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训练(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本单元重要字词,会说会写.
二、学习古诗的读法,要读出感情.
三、学习本单元遣词造句的写法,体会文章中作者感情.
教学流程:
一、掌握字词
第九课: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
第十课:精、希、却、依、拼、命、奔、村、抖丧、磨、坊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
磨坊、继续、垂头丧气、村子
第十一课: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二、古诗读法训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三、重点研讨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体会本单元文章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4、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6、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四、学生提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
二、单元内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三、重难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课文内容预习
10风筝
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思路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11秋天的雨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设计思路
1.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理解.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12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设计思路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2.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2.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五、小组交流、读书、提问题
小结:
反思: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训练(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本单元重要字词,会说会写.
二、学习古诗的读法,要读出感情.
三、学习本单元遣词造句的写法,体会文章中作者感情.
教学流程:
一、掌握字词
第九课: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
第十课:精、希、却、依、拼、命、奔、村、抖丧、磨、坊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
磨坊、继续、垂头丧气、村子
第十一课: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二、古诗读法训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三、重点研讨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体会本单元文章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4、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6、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四、学生提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3-05 21:09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