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急!从初一上册的和初二下册的文言文中各挑一篇出对比阅读(见下),选哪篇?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3 23:55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2-03 00:13
初一上册:童趣、山市、论语十则
初二下册: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02-03 01:17
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②须喷以烟
  ③鹤唳云端 ④鞭数十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

  参考答案:
  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2.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4. 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
  5. 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
  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填空
  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主要结论或主旨句)
  ②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最悲惨的遭遇的句子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⑥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⑧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⑨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⑩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即使)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这里指受辱而埋没才能)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⑤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⑥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⑦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⑧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驾驭)(正确的方法)
  ⑨执策而临之曰(马鞭子)(面对) ⑩是马也(这)
  4、第一段正面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第二段反面写世无伯乐的危害性,第三段是为世上无人识马的慨叹。
  5、第二段的写作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6、第二段连用四个“不”字,源出于食马者的无知。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及含义。
  答:①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②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显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语气。
  2、《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①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答:托物寓意。
  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7、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可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
  答:因为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同理,没有伯乐式的人,即使有人才,也不能被发现任用,只会被压抑而弃之不用。
  8、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9、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
  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0、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1、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1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1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4、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15、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16、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7、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
  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18、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答:①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概括他的事迹。
  答:①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使齐国强盛起来。
  20、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佘樂
  • 2021-02-03 02:23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