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拉马克学说的学说之争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14:57
  • 提问者网友:雨不眠的下
  • 2021-03-28 23:25
拉马克学说的学说之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3-29 00:53
除了长颈鹿之外,洞穴动物眼睛的退化也被认为是支持“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有力证据。一些动物可终身栖息于黑暗的洞穴(如石灰洞、溶岩洞等),这些洞穴动物(cave animal)包括鱼、螈、蜘蛛等,它们体内通常缺少色素,眼睛退化或完全消失。不论这些动物在历史上因为何种原因而误入洞穴,它们已经习惯了黑暗的世界,乃至无法在光明的世界中生存 。
达尔文也是用拉马克的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来说明洞穴动物眼睛退化的原因,当然加上了他的自然选择。他说,“鼹鼠和某些穴居的啮齿类动物的眼睛是残迹的,并且在某些情形下,它们的眼睛完全被皮和毛所遮盖。眼睛的这种状态大概是由于不使用而逐渐缩小的缘故,不过这里恐怕还有自然选择的帮助”。他在谈到南美洲的一种穴居啮齿动物Ctenomys时推测,“因为眼睛常常发炎对于任何动物必定是有损害的,同时因为眼睛对于具有穴居习性的动物肯定不是必要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它们的形状缩小,上下眼脸黏连,而且毛生在上面,可能是有利的;倘使有用,自然选择就会对不使用的效果有所帮助” 。
反对拉马克主义的经典实验就是20世纪初由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做的著名的老鼠尾巴切割实验,他连续切了22代老鼠的尾巴之后,发现第23代仍长出了尾巴,因此,他否定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20世纪中叶,人们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物质基础(DNA),解释了个体变异的基因本质,也认识到生殖及物理化学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特别是“中心法则”的提出被认为是对获得性遗传的彻底否认,基因突变被认为是新物种创造的唯一途径,也同时从根本上否定了适应的遗传与进化意义。但是,近年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似乎又在提醒人们应该重新审视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
洞穴动物的眼睛是如何消失的呢?也许你可以认为这也是突变的结果,因为突变可以在所有方向上发生—既可能向关闭眼睛的方向突变(或许某些基因的丢失),也可能向使眼睛变大的方向突变,但是在黑暗之中,没有眼睛者可能更有优势,于是就生存下来了。
其实,围绕拉马克进化论之争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决定了遗传系统,或者更具体地说,生理生化的改变最终是否能影响遗传系统或被遗传所固定,这是获得性遗传理论与突变论的分水岭,前者回答“是”,后者回答“否”,前者信奉完美性适应,后者信奉盲目的随机性。而达尔文的态度则是一种折中,但更偏向于随机,但他也不否认用尽废退与获得性遗传。达尔文并不清楚个体的变异到底源自什么,只是主观地归因于环境的影响。对达尔文来说,他感兴趣的只是自然选择,不论变异由什么引起,只要有变异,他的自然选择就能发挥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